《四川住房城乡建设周刊》: 学科交叉碰撞 设计精灵“降临”

作者:张雪萍来源:新闻中心浏览次数:707


《四川住房城乡建设周刊》613日登载了“学科交叉碰撞 设计精灵‘降临’——访‘中交公规院杯’2017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集体”一文,报道我校学生获“中交公规院杯”2017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的事迹。报道全文如下:

或许你从来不曾想到建筑学与工程学、桥梁与建筑,这些个两者看似独立的构成交融在一起,有一天会一如冲上天际的蘑菇云, 也能爆发出巨大威力。6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中交公规院杯”2017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总决赛现场,来自四川省西华大学的参赛选手余媛设计团队脱颖而出摘下了本次设计大赛特等奖的桂冠,余媛和她的伙伴们成了此次大赛的一匹“黑马”,她和她的团队用完美的作品《降临》诠释了桥梁设计中的融合之美。近日,《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周刊记者与西华大学参赛集体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去了解这个团队成功背后的故事。

A 谈比赛话丰收 硕果累累

 “中交公规院杯”2017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是2017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中六大板块活动的构成之一,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作为补齐交通运输强国拼图的重要环节有着重要意义。

据悉,此次设计大赛是由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向勇书记和江毅副院长带队,向天宇、杨保新、瓮少彬三位老师指导,其参赛的三个团队作品———《降临》、《步行景观竹廊桥》和《度山横》,从来自两岸三地51所高校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前50强。其中,《降临》和《步行景观竹廊桥》成功进入前10强。6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的总决赛中,《降临》在与诸多优秀团队的角逐中,成功胜出,获得大会的唯一特等奖。《步行景观竹廊桥》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二等奖。

B 力与美交融 建筑学的灵感降临

余媛同学说,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叫《降临》,灵感来源于国外一部名为《降临》的电影,该电影讲述了神秘外空飞船降临在地球上的故事。“在自己设计结束后,我们发现这个景观人行桥非常具有现代感、科技感,它也恰似一座来自浩瀚宇宙的神秘飞碟轻轻降临在水面。于是想到了国外那部电影,就把它命名为《降临》了”。

由于此次设计大赛西华大学想要将建筑学科和工程学科交叉这个理念得到更好的实践,建筑学专业出身的余媛和桥梁工程的师兄组成了搭档来共同完成大赛设计的创意构想。提起建筑学就不得不谈到力学,余媛想起了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和结构师卡拉特拉瓦的一句话“美态是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的”。在此次竞赛中,这是他们对力与美的极致追求。余媛告诉我们:“我想把设计的美态和力学做到一个极致的融合。”在先贤思想的指引下,余媛和他的搭档一致认为力与美应该从极简、几何、纯粹三点出发。预设一个用极简的单桥联系多点的设计挑战,这就是《降临》设计构思。

指导教师瓮少彬介绍,《降临》之所以得到评委会的好评,成功折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件作品体现了力与美的简洁统一。

C 大跨度竹桥 绿色人文 建筑的借鉴

选择用竹子做桥的王恒是个地道的四川人,他生活所在的土地———川西平原上有十分丰富的竹林。他说,小时候在农村经常看到用竹子搭建的简易桥梁。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中十分常见,同时竹子也是许多手工艺不可或缺的材料。选用竹材做桥既是一次创新,同时也经济适用,一定程度上能节约很大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竹材作为建筑材料,具有结构性能优良和低碳环保的特性。

王恒表示,其实是对于材料环保性,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材料成品本身,而是要追溯其全生命周期,在废弃处理阶段竹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较小,这就显得十分有价值。

在《步行景观竹廊桥》的设计中,技术上的难度考验对王恒和他的团队来说实在不容小觑。“后来我们考虑到竹节点构造的复杂性,遵循低技策略,巧妙采用了格构拱,把连接节点分成三类,统一用环氧砂浆浇筑连接构件,既避免因竹材上打孔和挖洞带来对构件的受力破坏,又极大地降低了不同角度腹杆交汇一点带来的施工难度和精度,这样,便将技术缺失和繁复的矛盾用一种较好的方式得到了解决”王恒说道。

据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杨保新副教授介绍,《步行景观竹廊桥》的社会价值远远不止低碳环保、经济适用等方面。四川地区竹林广布,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不过偏远山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竹材,但由于技术缺失和资金匮乏,在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建不起桥梁,这一问题已成了我们社会之痛。我们采用低技策略设计的方案,希望在一些技术缺失,资金不足的地区得到推广,这就能很好的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D 桥梁设计新意频出  学科交叉碰撞灵感

无论是科技感十足的《降临》,还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步行景观竹廊桥》,所有获奖作品无一不充满创新与艺术美感。张洋的《度山横》在参赛设计作品中获入围奖第一名,你很难想象他作品的设计最初的构想竟是源自于DNA分子的螺旋结构,“DNA分子象征着生命之美,也是生命的最基本构型,具有天然的稳定性。我们在设计中做了一次变形,将空间双螺旋的结构变化成一半空间螺旋,一半平面螺旋,使其相互呼应的同时提高通行舒适感,”张洋向记者介绍道。而桥名“度山横”,更是充满意境,取源于陆游诗句“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希望在横跨湖泊的天然环境中,营造在天人合一中感悟生命之美的意境。

这些设计背后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学科交叉后碰撞出的新意灵感,有文学艺术学、生命科学等,而这其中碰撞最多的便是建筑学与工程学。

向天宇教授介绍道,参加此次桥梁设计大赛整个团队差不多历时半年左右,从设计准备之初到方案作品的提交过程曲折而又艰辛,我们参赛的初衷并不是仅仅为做一个桥梁,参加比赛拿奖。我们就是想对建筑学和桥梁工程学做一次融合与创新。杨保新副教授说:“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科与工程学科在工业革命以后,已分野明显,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显。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市当中的很多桥梁,比如一些人行天桥以及车行桥都是比较单一学科设计造成的,完全是工程学。我们觉得它更应该成为一个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成为一个城市景观。因此,建筑设计学科和工程学科需要结合,只有结合之后对于桥梁设计来说才有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在比赛设计之初,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领导构架了比赛的整个专业体系,由向天宇老师为负责人,杨保新老师、瓮少彬老师作为建筑学科的专业指导老师,搭建了专业指导老师的团队。同时,甄选桥梁工程专业与建筑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专业指导老师各对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分享与讲座,然后再定期展开全方位立体的讨论,整个比赛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进步,发挥了一个团队良好的协作性。

E  赛事初试牛刀  助新理念落地

西华大学整个土木工程与环境学:涵盖整个建设领域所有学科,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市政、暖通等,这就有先天的优势将两个学科做一个交流跟融合。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向勇书记说“建筑学科和工程学科的交叉是学院主推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说利用我们这个行政架构的优势来推进两个学科的协同发展学科交叉的理念西华大学过去一直都有,通过这次大赛这个想法更加强烈。

学科间交叉融合、设计上频出新意。本次设计大赛,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在统筹安排下,将桥梁工程学科与建筑学科团队融合,对学科建设与桥梁设计都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不过,正如学院副院长江毅所言,这只是一个开始,前方尚远,他们还在前行,并将永不停歇!(高瑾)

特等奖《降临》

学生团队:余媛(建筑学)代锡军(桥梁工程)李坤明(桥梁工程)

指导教师:瓮少彬(建筑学)杨保新(建筑学)向天宇(桥梁工程)

团队获奖感言:非常荣幸我们能获得最终的特等奖,在本次比赛中,我们从其他优秀团队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希望今后西华大学的学弟学妹们也能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二等奖《步行景观竹廊桥》

学生团队:王恒(建筑学)沈宏任(桥梁工程)

指导教师:杨保新(建筑学)瓮少彬(建筑学)向天宇(桥梁工程)

团队获奖感言:感谢三位老师的付出和指导,竹桥既可作为风景区的景观标志桥,又可作为偏远地区的公益之桥。小桥虽小,但承载的社会意义很大,希望可以在茅以升小桥基金会等公益项目中得以真正地实现。

入围奖《度山横》

学生团队:张洋(建筑学)杨正武(桥梁工程)罗照鑫(桥梁工程)

指导教师:瓮少彬(建筑学)杨保新(建筑学)向天宇(桥梁工程)

团队获奖感言:非常荣幸能参加本次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半年的努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的自豪与骄傲,对我们自己来说是一次提升。

报道链接如下:

四川住房城乡建设周刊:学科交叉碰撞设计精灵“降临”

http://dzb.scjsol.com/content/2017-06/13/007865.html

关于表彰“中交公规院杯”2017年大学生 桥梁设计大赛获奖作者的通知

http://www.chts.cn/info/17060715324011


责编:

编审: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