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基础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鲁迅与中学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举行

作者:学生通讯员 黄娇 贺芯茹 甘伶俐 辜雨 杨秀凤 摄影 王惠来源:新闻中心浏览次数:1154

      在不少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深奥、尖刻、难懂的文字,但他又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月30日至31日,由四川省鲁迅研究会主办,西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鲁迅研究基础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鲁迅与中学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北京、山东、广东、吉林、重庆、四川等省市的知名学者及全国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代表、中学生代表齐集我校,就“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莽原”的声音——聆听大师的金玉良言
      在我国文学界,对鲁迅的研究热潮一直居高不下,在这个研究领域,有杰出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无疑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广袤原野。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为研究鲁迅与中学语文教育“捅破”了一个口子。
      四川省鲁迅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怡致开幕辞。他首先代表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对我校承办本次研讨会所作的准备工作表示感谢,对远道而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老师表示欢迎,并就成立“鲁迅研究基础教育委员会”和本次研讨会的目的作了说明。他说:“成立鲁迅研究基础教育委员会,召开此次研讨会其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更深入地走进鲁迅语文世界,更好地理解鲁迅,将鲁迅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从而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
      “我们就是要在现有的状况下去捅破一个口子,让鲁迅思想露出一点光明,让那些魑魅魍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30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著名鲁迅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作了讲话。王富仁教授的发言引人深思,他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谈起,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当年自己和钱理群参与中学教学改革的故事,并反思了最近三十年的中国教育。他号召通过对鲁迅的学习来捅破一道口子,为社会注入一缕阳光。铿锵有力的讲话博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从澳门的文化政治理念出发,介绍了澳门的鲁迅教育现状。他说,在没有政党的澳门,其文化和政治生活都是通过社团走向民间,很多社团活动与鲁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澳门的鲁迅教育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原四川省鲁迅研究协会会长黎本初发言表示,将进一步关心和支持中学鲁迅作品教育。         
                             “朝花”的声音——千万位“鲁迅”在呐喊
      在本次的学术研讨会中,那些长期奋战在中学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代表是重要的群体,他们提出的鲜明观点及看法在本次研讨会上构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
      来自深圳西乡中学的蒋为老师就“深圳和成都初一学生必读书目的差异”展开了发言。她谈到深圳初一学生的必读书目有《格列佛游记》《伊索寓言》等易懂书目,而在成都,中学老师就为初一学生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她认为鲁迅的作品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点难懂,不应操之过急地让中学生去体会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
      成都树德中学杨小全老师通过朗诵自己改编的诗歌来讲述自己对中学教材中对鲁迅作品删减问题的看法,其中一句“你删或者不删我,我的魂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让在场与会人员为之叫好。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对鲁迅知道并不了解,了解又不理解,久而久之,鲁迅必将成为文学江湖上一个遥远的传说。”来自四川临水二中的王胜东老师如此说到,并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鲁迅的作品大多数是充满自我情感的,但教育不能把鲁迅看成是一个平和的人,这不是真正的鲁迅,真正的鲁迅应是犀利、热血洋溢的人。
      在研讨会上,也不乏一些幽默睿智的观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郭玲老师就自己在海外的教学经历谈起了自己对鲁迅教学的认识,她的“精神胜利法是一个法宝,主要作用是抗崩溃”这个观点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每逢遇到鲁迅,师生都如临大敌,老师都大讲特讲,学生也大记特记,每一次老师都讲得大汗淋漓,学生也记得痛苦不堪。中学老师的辛苦讲解只给我传递了一个信息——一般人是读不懂鲁迅的。”这段幽默的话语是成都金牛区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的王子君老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此话道出了自己当年作为学生时对学习鲁迅作品的畏惧心理,并提出“四个淡化、四个注重、两个回归”的解决办法。
                                    “小草”的声音——其实我不懂你的心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除了抱持同情的理解,温情的敬意去认识鲁迅外,还应当有批判的质疑。今天重新审视鲁迅,应当要去神圣化”。在研讨会大会发言的第一场,来自西南大学附中高2014级王旎瑞同学作为中学生代表发言,她站在中学生的角度,以鲁迅著名散文集《野草》为例,谈了作为一名高中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在谈到自己很喜欢鲁迅《野草》这一作品的同时,也谈到了自己对鲁迅的认识。她说:“鲁迅又如严父,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执念中行走书写,颇像在教育着‘每个人都当是推墙者’。”
      在鲁迅的课堂教学案例展示中,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汉文教育专业的胡川英同学积极发言。她的一句“鲁迅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纠结”,把忧国忧民的鲁迅与“纠结”这一新潮词汇结合在一起,引发了下面师生对鲁迅作品中蕴含的感情讨论。
      在一些中学老师的发言中,通过他们的课堂案例,与会人员可以听到不少中学生关于鲁迅问题的“神回复”。如问到最喜欢读鲁迅哪些作品及原因时,回答是《狂人日记》,因为名字吸引自己;又如问到还读过鲁迅哪些作品时,竟有人回答《背影》和《荷塘月色》!对此,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笑称“这说明鲁迅的影响远远超过他本身”。对于上面这位同学,或许他真的想对鲁迅说:“其实我不懂你的心”。
                           鲁迅研究基础教育委员会成立
      在本次研讨会的闭幕式上,四川大学曾绍义教授宣读了鲁迅研究基础教育委员会成员名单。四川省鲁迅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担任主任,我校人文学院院长谢应光、北京师大二中陈立今等14名老师为副主任,深圳西乡中学蒋为等20名为理事。同时,该会还将聘请一些大学老师担任特约理事。
      随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徐行言致闭幕辞。他指出,此次研讨会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一是推进了鲁迅研究界与中学语文教师的联系;二是深入分析了中学鲁迅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三是提供了丰富的成功教学案例;四是成立了鲁迅基础教育委员会。徐教授还谈到了自己的个人感受,他说:“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怎样让青少年理解鲁迅,提升生命境界,还是一个需要不断的探索;还要让青少年们学会超越,找到自我。”
      据悉,会议期间,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将与会学者、老师的关于鲁迅研究的论文及教学案例进行整理,编辑印发了《“鲁迅与中国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教学案例集》。同时,由四川省大竹中学杨标发起倡议建立起中学语文鲁迅教学QQ群,为鲁迅研究的学者、老师提供了网络平台,增进了联系。 
      “曲终意未尽,心底有回声”,在研讨会最后一场发言中,山东武城县第一中学贺秀红老师的发言题目不仅表达了她对鲁迅教学的观点,也很好地表现了本次研讨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中学语文鲁迅教育任重道远。

研讨会会场(1)

研讨会会场(2)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发言

与会代表作交流发言

责编:王蜀苏

编审:翟元平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