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21日,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干部大会在郫都校区召开。党委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处作为职能部门代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作为学院代表汇报了2025年工作思路。本文根据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处处长牛宪华的大会发言整理而成。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关于我们学校科技工作的思考与未来规划。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些提升。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依然不少。创新资源尚未完全整合,科研机制还不够完善,成果转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的汇报主要内容概括为一抓四向:一抓为抢抓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四向为向高水平成果攀登,向实际科研需求聚焦,向科技成果转化发力,向深化改革科研体制机制。
第一部分:抢抓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国家重大战略是我们科技发展的宝贵机遇。在人工智能带来重大变革的当下,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四川作为战略腹地和天府粮仓的重大国家战略,把握低空经济这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点。我们要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开展标志性技术突破和重点任务落地,推动学校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
第二部分:锚定目标,向“高”攀登
“高”是科技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2025年,我们将锚定核心目标,通过突破基础创新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校在高水平研究领域的整体进步。努力在经费、平台、团队、项目、奖励、论文等核心指标上取得突破。
在科研经费方面,力争科研经费总额突破,成果转化经费实现倍增。
在平台建设方面,培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申报四川省国防重点实验室
在团队建设方面,分类选树高水平、跨学科的PI制科研团队,并培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
在项目申报方面,力争获批国家重大专项、省揭榜挂帅项目、天府良机专项。同时,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申报工作力度,力争国自然立项数新突破。
在成果产出方面,大力培育高水平成果,力求在CNS正刊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上取得突破,并努力高水平论文总数,提升省部级获奖级别和数量。
第三部分:抢抓机遇 向“实”聚焦
“实”是科技发展的落脚点。科研平台方面,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向实聚焦,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省部级科研平台实体化运行、规范化管理,并组建国内顶尖水平的学术/技术委员会。高质量完成教育部B类重点实验室验收,并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部(西南)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牵头完成四川省国防重点实验室申报,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布局国家和部委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平台支撑在能源动力,绿色农业,特别是低空飞行农业装备领域的多场景示范应用。
第四部分:全链条体系 向“转”发力
“转”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重点围绕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展开工作。
1、通过组建先进产业研究院,打造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平台集群-大学科技园一站式的成果熟化与转化体系。完善“成果挖掘-中试孵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
2、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形成供需匹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做好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撑,确保实现高质量成果转化
3、先进产业研究院按照技术成熟度包含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平台集群和大学科技园。将搭建从科学研究、概念验证、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业公司孵化到投融资服务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的西华创新创业平台。挖掘工程研究中心高价值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落地,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第五部分:提质增效 向“深”改革
深化科研活动评价改革是我们提升科技工作质量的关键。通过优化科研体制机制,完善符合各学科差异的分类评价标准,探索团队包干考核,建立符合“四个面向”和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进不同成果等效评价,修订科研成果认定文件,优化成果认定方式,强化高质量结题导向,切实提升科研项目结题率。优化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择优激励高质量科研成果。修订各类科研管理文件,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向好向善发展。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处将秉承夯实根基、支撑发展、开创未来的科研工作主线,全力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全校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务,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