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18-05-18
    《成都商报》5月18日以“全程自主研发制造西华大学炫酷车队实现赛车梦想”为题,报道了我校汽车与交通学院六支车队的故事。全文如下:燃油方程式汽车日前,当记者走进西华大学赛车队的仓库时,刺耳的切割声瞬间填满耳膜,仓库内的同学们挥汗如雨,都在紧张地设计改造着各自的赛车。一旁由同学们自主研发制造赛车造型各异,十分惊艳。女赛车手袁逍蝶骄傲地指着自己的赛车告诉记者:“就是喜欢驾驶的那种感觉,开着自己造出来的车心里特别美。”在赛车队的仓库里,汽车外壳、钳子、扳手、切割机、砂轮机、空压机等等工具随处可见,十几年来由同学设计制造的各种型号炫酷赛车安静地停放在角落。这些赛车都是同学们的宝贝,更是他们辛勤专研究的成果见证。据悉,这些车辆都是各个赛车队的同学在该校汽车学院的老师指导下,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全过程自主研发、制造、组装的。这里的赛车不仅会在西博会等大型展会上进行展示,还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多所大专院校认可,经常有学校组团到校和车队队员进行交流沟通。每年到车队招新季时,这里都会人满为患,报名参加车队的同学络绎不绝。西华大学目前有六支车队,包括飞思卡尔智能车队、燃油方程式车队、纯电动方程式车队、巴哈赛车队、
  • 2018-05-14
    “四川在线”5月12日以“心理学专家吴薇莉谈灾后心理援助:建立伞型培训体系并固化为常态工作机制”为题,报道了我校心理学专家吴薇莉参加由四川日报、四川在线、川报观察联合推出的“川越十年奋斗新时代——512分钟大型网络直播”活动的访谈内容。全文如下:四川在线消息(记者邓童童王了)灾区恢复重建重要,人的“恢复重建”更重要。5月12日,由四川日报、四川在线、川报观察联合推出的,时长512分钟(8小时32分)的“川越十年奋斗新时代——512分钟大型网络直播”活动中,邀请了西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吴薇莉,做客交流“灾后心理咨询干预”的经验和成果。人的“恢复重建”很重要“能出来就好,什么事情都可以微笑面对”、“地震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平凡的事情,一个过去的日子,它会在生活中沉下来,有遗憾才是完美的。”5月12日,镜头中,乐观坚强的地震亲历者薛枭和魏玲的话语、身影感染了不少观看直播的网友。镜头切换至川报全媒体集群演播室,吴薇莉讲起了灾后十年心理援助的摸索过程。“以往灾难也频发,但是心理援助的概念没有如此大规模提到,也没有成为正式的要求,进入到灾后工作中。可以说,2008年是国内心理援助的元
  • 2018-05-14
    “四川教育网”5月14日以“西华大学精准扶贫点甘孜州巴塘县师生一行到校参观”为题,报道了我校精准扶贫点甘孜州巴塘县师生一行来校参观一事。全文如下:“天啊,好多书呀!”“哇,这赛车太厉害呀!”“好精彩,我也想学跆拳道!”5月11日,西华大学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学校精准扶贫点甘孜州巴塘县24名师生代表在巴塘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宏的带领下,来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此次活动是巴塘县教育局与成都双流区教育局共同开展的以进成都、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为载体的“格桑梅朵绽放工程”活动的内容之一——进高校。参加此次活动的孩子们是来自巴塘县各学校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年龄从10岁到18岁不等,一共20名。在参加完学校地方合作与服务处举行的欢迎仪式后,孩子们先后参观了学校图书馆、汽车与交通学院汽车实验室、创新创业俱乐部、高水平运动中心以及易班学生工作站等地方。每到一处,孩子们都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积极与大学生哥哥姐姐们互动。西华大学师生精心、用心、用情的周密准备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大学校园里与众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在音乐与舞蹈学院,孩子们近距离体验了同学们上舞蹈课的情形,并与陪练的同学们一起跳
  • 2018-05-09
    “四川新闻网”5月5日以“四川各大高校组织收看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为题,报道了我校组织收看几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全文如下: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5日讯(记者陈淋)5月4日上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天,四川各大高校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师生党员收听收看大会直播。大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省高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西华大学校党委书记边慧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边慧敏号召全校师生要不断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做出贡献。西华大学校长刘清友号召全校师生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勇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说,马克思主义标志性的
  • 2018-05-08
    “凤凰网”四川频道5月5日以“十年再回首,李瑾中篇小说《芙蓉如面》研讨会召开”为题,报道了我校凤凰学院李谨老师中篇小说《芙蓉如面》研讨会召开一事。全文如下:2018年5月5日,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电影家协会、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等主办的李瑾中篇小说《芙蓉如面》研讨会在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40多位与会的评论家、编剧、作家等对《芙蓉如面》的作品主题、人物、情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李瑾(右)《芙蓉如面》是四川女作家李瑾的新作,该小说以地震中两姐妹富有戏剧性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再现了地震时的场景和人物经历,融入了芙蓉花、芙蓉城、芙蓉赋、蜀绣以及歌曲《成都》等符号。小说以题记引申出作品的主题:“灾难叩问人性之浮沉,生死演绎情爱之暖冷。这红与白的颜色,红与白的花朵,关于生者,关于逝者,关于生命,便都在这红芙蓉、白芙蓉的绽放中。”“无论你爱与不爱,喜欢或不喜欢,下辈子我们都不会再见。如果有可能,请尽力善待身边愿意疼你、陪你、爱你的人,也许,在人生的某一个拐点,转眼就是一生,转身就是一世。”李瑾过去10前的抗震救灾作品工作照作者李瑾曾经是十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亲
  • 2018-05-03
    《四川日报》5月2日第“06理论创新.关注”版,以“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为题,登载了我校党委书记边慧敏有关军民融合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于统领四川各项工作,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心组织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蹚出一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嘱托。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的一大优势,未来大有可为。把握历史方位,增强使命感。辨方位而正则。四川曾是中国抗战大后方、“三线”建设大后方,如今又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天府新区“三区”联动发展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对于治蜀兴川、科技兴军、战略产能储备的重大意义,通过构建平时“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以及战时“战略产能大后方”,着力推动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抓住机遇,助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构筑新时代军民融合产业集
  • 2018-04-27
    四川新闻网4月26日以“成都市二十中与西华大学就实习基地建设进行深化合作交流”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26日讯近日,成都市二十中与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谢应光一行就双方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充分交换意见看法,畅想共建共享的美好未来。会议开始,成都市二十中副校长张劲松致欢迎词,代表成都市二十中校长胡铃冬和广大教师对西华大学人文学院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张劲松在会上介绍了二十中办学的很多独特之处:校园里勤劳的绿背心、学生音乐会、以及管弦乐团、舞蹈团等等,并向西华大学专家们介绍了二十中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还谈了教育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人才流动,专题讲座,实习场所等等,做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然后,初中语文教研组长杨松林老师根据初中语文组近几年指导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实习生的情况,向双方领导专家和在座的教师代表,回顾了西华大学与二十中建设实习基地和教学科研合作的历程,介绍了二十中作为西华大学实习基地,对实习生工作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管理模式和培训任务、以及对西华大学实习生勤奋团结,努力拼搏、不怕困难的印象。杨松林老师说明了二十中作为人文学院的优质实习基地
  • 2018-04-27
    《四川日报》4月25日以“把准乡村振兴脉络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为题登载了我校教授徐雷、边慧敏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其政策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体现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研判、新思考、新定位。我们不仅要从补短板、调结构与扩内需、稳增长的角度,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还要更进一步明晰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其实就是各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及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一科学内涵。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办法,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筑实乡村振兴基底,推进设施建设和服务均等。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学、长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障。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夯实并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根基,持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 2018-04-24
    《四川日报》4月18日“06理论创新·关注”版以“厚植天府之国本底传承巴蜀文化精神”为题登载了我校图书馆馆长潘殊闲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四川历史悠久,早在古巴国与古蜀国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古巴蜀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元。认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必须清醒认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优势和基础是什么。不忘过去,方能开启未来。四川自然生态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但追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远古时期,当初绝非宜居宜业、优居优业之地,更遑论“天府之国”。因为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岷江上游,其与平原之交的垂直落差有数千米。因此,每到雨季,成都平原就可能变成一片汪洋;而一遇旱情,成都平原又可能变成一片焦土。公元前277年,李冰作为秦国第三任蜀郡守来到四川,开始了他治蜀与兴蜀的历程。最有名的无疑是创建都江堰、疏通成都“二江”等重大水利工程,极大地奠定了成都作为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120年之后的西汉景帝时期,文翁担任蜀郡守,不仅进一步治理蜀中水环境,更重要的是兴办郡学,选派优秀学生进京深造,回来之后教授蜀地学子,改善蜀地文化生态,使蜀中“学徒鳞萃,蜀
  • 2018-04-20
    四川教育网4月19日以“西华大学拓展第二课堂育人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作了报道,报道了我校拓展第二课堂的举措和途径。全文如下:近年来,西华大学不断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重点,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项目为支撑,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的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创新育人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重视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方式创新,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为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为第一课堂建设提供有益的反馈,学校加强促进两个课堂互动,依托第一课堂建立切实有效的培训辅导体系,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组建第二课堂导师库,积极引导第一课堂教师参与“挑战杯”“互联网+”“西华杯”等创新实践活动,定期开展研究方法、理论政策与操作实践等专题分享和讨论。注重思想引领,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
  • 2018-03-29
    3月28日,《今日头条》发布了报道《来自2300年前的李冰启示录:让水文化“活”起来》,其中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我校文化产业系主任、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李钊副教授。相关报道如下:都江堰滋养了天府之国,天府文化亦在清流千里的都江堰灌溉之下,日渐丰盈。杩槎截流导流、竹笼盛石筑堤、卵石护岸、卧铁展示淘滩标准……独特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形成了一道道风光秀丽的风景线,是李冰这位蜀郡太守保留给世人的恒久宝藏。传承千年的放水节,是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传统文化活动,代表着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对这位伟大工程缔造者的朝圣和礼赞。当下,如何立足巴蜀文明,深挖天府文化内涵,让水文化“活”起来,从他的身上仍然可以不断寻求启示。了不起的节庆,了不起的中国符号《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活动。在传统社会的祭礼,仪式庄严而隆重。都江堰放水活动已传承千年,既是祭祀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同时也是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传统文化活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水为师,乘势利导,人类和水的关系亲密和谐。而放水节作为中国水文化传承的纽带,
  • 2018-03-23
    《四川在线》3月23日以“西华大学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知识产权三个本科专业”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四川在线消息(记者钟帆)3月23日,记者从西华大学获悉,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西华大学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知识产权三个本科专业。至此,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了86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备现代健康理念与健康管理特长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健康服务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健康风险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航空专业知识、适航法规、适航验证与审定技术以及适航工程管理等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民用航空、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工业企业等部门从事适航技术、适航认证、适航设计和适航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知识产权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