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25-05-27
    “在乐山现有的产业布局中,我们已经看到低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5月23日下午,举行于成都的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乐山市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秋实表示,乐山打造“智慧低空”示范城市大有可为。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秋实动能何在?李秋实介绍,四川是西部唯一跻身低空经济发展指数第一梯队的省份,成都更是中国工业级无人机的研发制造中心。“乐山独特的地理区位赋予其先天优势,能充分承接成都在无人机、航空动力等科技、人才、资金方面的辐射带动。”此外,乐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为低空经济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和深厚的农业基础更可以开辟新的低空经济赛道。在李秋实看来,乐山在150-300米的低空物流,以及150米以下的低空农业上均可大做文章。他举例,乐山是一座旅游城市,通过无人机可以把山上的旅游产品,包括一些土特产迅速地运出去。针对农业机械化率偏低的丘陵山区,也可以利用智慧无人机将农机具与机械力相结合,形成空中机器人,实现采摘、换电等作业。前景广阔,投资者接踵而至。李秋实注意到,近十家企业、超120亿元投资集聚乐山,特别是光启技术乐山106基地项目启
  • 2025-05-16
    “四川经济在线”5月16日以“印尼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揭牌成立”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适逢中国印尼建交七十五周年的重要节点,5月14日,西华大学与三一一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举行了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签约揭牌仪式。  中国驻泗水总领事徐永在印尼会场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西华大学校党委书记靳敏,党委常委、副校长费凌,三一一大学副校长多迪、伊万出席仪式。两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孔子学院中外院长及在校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西华大学校党委书记靳敏在致辞中感谢中国驻印尼大使馆、驻泗水总领事馆及三一一大学的长期支持。她说,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的成立是进一步加强两校全方位、多维度合作的新起点。西华大学将携手三一一大学,全力建设好、运行好、维护好“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印尼教育、科研和人文交流合作平台,依托孔子学院更好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为推动构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一一大学副校长伊万感谢西华大学一直以来的互助互信。他表示,作为两校多年合作的重要成果,“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的落地离不开中国驻泗水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中心将成为印尼师生了解中国文
  • 2025-05-16
    “教育导报网”5月15日以“将党课融入田间地头,西华大学推动“党建+专业”深度融合”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近日,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组织师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代表一百余人赴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以农事实践、产业调研、艺术创作、健康义诊等形式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此次系列活动将党课融入田间地头,推动“党建+专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力量。师生们在驻村工作队带领下,深入下院山村的水田中开展插秧实践,村里农技能手现场向师生示范标准化插秧技法。“我们希望通过脚沾泥土的沉浸式劳动教育,培育青年学子知农时、懂农事、体农情的务实品格。”据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杨静东介绍,学校希望以务实、接地气、暖人心的方式,引导师生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中读懂中国大地。在龙蟠镇水堰口村党群服务中心,龙蟠镇党委书记孙伟向大家介绍西华大学近年帮扶成果。活动现场,他以“乡村发展何为”为题给师生讲授微党课,带领师生参观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顺成蚕桑园。西华大学驻水堰口村工作队带领师生走进桑园开展采摘实践。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还为当地留守老人公益拍摄肖像照
  • 2025-05-09
    “中国教育报”3月23日以“多维发力 推进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为题,对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教育革新实践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为解决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融合本土文化,为音乐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提出改革方案:在地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创新  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出“扎根本土、拥抱科技”的改革方案。在课程内容上,倡导将地方音乐资源纳入教学体系。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联合民俗学者建立“川西非遗音乐数据库”,学生在“曲式分析”课程中解析音乐的结构特征,在配器课上尝试用现代技法重构川江号子。这一改革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创作视野,更强化了其文化认同。近年来,多部学生参与创作的作品获得各级奖项,其中,混声合唱《羊角花开》荣获金钟奖优秀作品奖;歌曲《扬鞭策马追梦忙》成功入围“中国梦”新歌展播第二期。  科技赋能为教学效率提升注入新动能。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作曲教学,
  • 2025-04-29
    “中国教育报”4月20日以“依托AI技术 培养数智化管理人才”为题,对我校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为应对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管理人才培养带来的全新挑战,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积极行动,依托西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数智化管理人才‘1243’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和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业财数’融合的财会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三制模式”,着力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数智化管理人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融合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学院融合OBE理念,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管理,确保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目标明确、可衡量,持续改进不断优化。  一是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再凝练,根据管理学中的动态适应性原理,借鉴“三大理念”,加强培养主体与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同步性,在分析现状、识别痛点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厚基础、强融合、重实践、促创新。二是数智化管
  • 2025-04-28
    “川教观察”4月26日以“指尖绽繁花 美育启新程”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内容如下:媒体报道链接如下:川教观察:指尖绽繁花 美育启新程http://www.sctv-8.com.cn/_wx/_wx_home_news_i.aspx?iid=638812028040248194said=636758887153726900
  • 2025-04-09
    【中国教育报】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装备制造人才作者:郑宇 张均富 徐全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5-4-8近年来,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勇立潮头、砥砺前行。作为学校历史底蕴最为深厚的学院之一,矢志不渝地怀揣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建校初心。当前,学院紧跟时代步伐,以“立足西南、服务产业、面向国际”为发展定位,构建“本-硕-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智能制造为核、农工交叉为翼”的学科发展格局。面向国家“制造强国”“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机械工程学院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国家一流学科为目标,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五育并举”赋能人才培养,以锐意进取之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所开展的创新工作和取得的系列成果,彰显了西华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非凡成就。“中国教育报”4月8日以“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装备制造人才”为题,对我校机械工程学院人才培养育人体系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在教育革新与产业升级深度交融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成为时代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教育部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西部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
  • 2025-04-03
    “四川日报”4月2日以“四川千方百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题对我校经验做法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3月7日,四川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攻坚行动专场招聘会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联盟四川分盟系列活动在西华大学举行。  2024年10月,四川高校赴长三角地区联合访企拓岗暨校企对接系列活动举行。  2024年12月,四川省2024年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金课展演活动举行。□沈学轩 (图片由四川省教育厅提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四川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坚持“行动部署早、开拓力度大、就业服务实、重点帮扶准”,抓统筹、拓渠道、强服务、兜底线、求实效,千方百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  眼下正是春季招聘关键期,我省各高校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在岗位推送服务等方面不断发力,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良好。A高位推动、齐抓共管,毕业生就业保持良好态势  2024年,全省高校毕业生63.23万人,增幅3.69%,总体就业情况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省委、省政府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 2025-04-02
    4月2日,我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贾年龙博士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专利的价值》得到了法治日报的宣传推荐,书籍的前言在《法治日报》法学院版面刊登。版面截图该文章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专利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专利价值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深刻地交织了技术、商业和法律的内容,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书全面审视了专利价值的产生、衡量和价值实现的过程,涉及了专利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多个环节,从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专利价值认知体系。
  • 2025-03-31
    “人民网”3月28日以“西华大学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学术报告会”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王鑫)一场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27日在西华大学举办。中央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胡树祥、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专题报告。西华大学党委书记靳敏主持报告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术报告会27日在西华大学举办。西华大学供图胡树祥深入剖析技术变革、社会转型与教育规律交织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和未来趋势,预判网络思政教育将呈现技术赋能、跨界融合、精准育人的新图景,建议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新生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活化和全员全时化发展。骆郁廷深刻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核心命题,强调应处理好学院发展与学科发展、学科整合与学科分化、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五大关系。冯秀军从思政课的本质与规律出发,探讨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路径,强调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作为“入心”的起点与路标,练就“捕捉问题、调研问题、破解问题
  • 2025-03-27
    “中国教育报”3月26日以“面向汽车新四化 探寻专业群育人新路”为题,对我校汽车与交通学院专业群建设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面向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以下简称“新四化”)发展趋势,西华大学在具有长期办学历史的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创办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有机融合,形成了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交叉学科专业群,成立并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同时,学校依托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智造高地产教融合,建设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普通高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致力于培养跨学科、综合型应用人才。  西华大学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交叉学科专业群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按照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的综合型应
  • 2025-03-19
    “人民网”3月19日以“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助《哪吒2》登上动画片巅峰”为题作了报道,在这篇报道中我校“教学方式创新、毕业设计产品转换”等内容被提及,报道全文如下:“四川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至今还在不断刷新影史纪录。在电影中,东海龙宫三太子敖丙出战前,整个龙族取下自己身上最坚硬的鳞片做成万鳞甲披在他身上,护他周全。而电影之外,《哪吒2》的诞生不仅是全国动画产业链的一次联合作战,也是四川高校毕业生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能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成就了这部国产动画的“万鳞甲”。这次亮相,展现了四川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扎实功夫。近年来,四川高校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师资能力提升等多方面不断创新探索、苦练内功、提质增量,为创新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四川高校,解锁创新人才培养的三组密码。密码1学什么从高校课表 看“博”与“精”的平衡之道在电影《哪吒2》的制作团队中,无论是医学生跨界成为动画电影导演的饺子,还是工科生转型为音乐制作人的阿鲲,这两位四川高校毕业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