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24-10-29
    “教育导报网”10月29日以“2024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首届智能载具与低空空域管控论坛在蓉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教育导报》讯(叶勉 记者 张玥)近日,2024(第七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首届智能载具与低空空域管控论坛在成都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发展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针对低空经济中各类智能载具的设计与研发、低空空域数字化与智能化管控等相关研究领域,涵盖载具总体设计、混合动力系统、智能航电系统以及空地立体交通管理等关键技术方向,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报告。专家报告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学军以《基于低空智联网的低空空域管控》为题,分析了低空空域运行概念和发展趋势,给出了“低空智联网”的定义、框架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工信部低空智联网项目和成果。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省航空学会秘书长钟诚文作题为《eVTOL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江启峰以《智能航空混合动力》为题,介绍了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在低空飞行中的重要作用,分享了对低空经济和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深刻见解。在论坛高端对话环节,商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围
  • 2024-10-19
    “封面新闻”10月18日以“昔日学生赶高铁奔赴李水城教授讲座:有点出乎意料|名人大讲堂”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10月18日,名人大讲堂“古蜀文明季”迎来收官之讲,特别邀请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水城,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开启一场名为《人类迁徙与文化交互:古蜀文明的形成》的讲座。现场,李水城教授从人类迁徙路线的角度出发,讲述古蜀文明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从三星堆文化的特点,看到其中的人类迁徙和文化交互。“中国的文化发展与人口迁徙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李水城教授还表示,作为古蜀文明的标志,三星堆遗址揭示了长江上游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也充分展现出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与互动。讲座结束后,不少观众意犹未尽,他们也向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此次聆听名人大讲堂的感触。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水城昔日师生再续前缘:梦回课堂十余年前,李水城教授就曾在成都平原展开调查勘探,而当年陪同李水城教授参与这项调查的学生之一,便是如今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书记罗汝鹏。在此次名人大讲堂讲座当天,罗汝鹏告诉记者,之前从别人转发的名人大讲堂预告新闻里得知了本次讲座的消
  • 2024-10-17
    “四川观察”10月16日以“寻访新地名 解码现代化④青春之城 梦想激荡”为题作了报道,我校西华大学宜宾校区汽车与交通学院师生受访。报道全文如下:继续来看今天的《寻访新地名 解码现代化》系列报道。在我省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不到10年时间拔地而起一座大学城,这里人才荟萃,梦想激荡,更与长江首城共兴共荣。下面就跟随记者走进这座青春之城。记者王宇佳:这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山地与荒郊相伴,这就是宜宾大学城的“原生”状态。变化从当年开始,宜宾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动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等10所高校相继落地,在宜大学生从2.5万人增至10万人,宜宾长江大桥北端的这块指路牌一度走红网络,大学城也成为长江之畔的新地标。顺着指路牌往前走,可以看到极具现代感的教学大楼鳞次栉比,新兴产业的后备力量正在悄然积蓄。这个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是西华大学与宜宾本土企业的“联姻”结晶,在这堂汽车嵌入系统设计课上,高校教师与一线工程师轮番上台,期间还灵活穿插安排汽车转向灯实验等环节。记者王宇佳: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呢?西华大学宜
  • 2024-10-09
    “光明日报”10月9日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聚焦重要战略 为食品生物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近年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健康中国、“双碳”目标等战略,积极把握四川省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升人才专业素养,为区域食品生物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新动力。紧扣食品产业时代命题 构建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学院坚持以支撑食品生物传统产业转型、现代化产业升级、新型产业培育为导向,以提高食品生物类专业人才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相结合、行业情怀和价值引导相结合、激励创新与质量严控相结合的食品生物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本硕贯通的方式努力培养具有生产创新、设计创新、研发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推进“三全育人”试点建设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学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试点建设,打造包括专任教师队伍、思政队伍、教辅队伍在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理论研讨、重构内容、改革方法、提高素养“四维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坚持以传承和发扬我国食品生物产业的悠久历史、
  • 2024-09-30
    “教育导报网”9月30日以“AI赋能社科研究与评价天府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教育导报》讯(张雪萍 刘书亮)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人工智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领域的深入应用,9月28日,西华大学和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联合举办的“AI赋能社科研究与评价天府论坛”在西华大学召开。 会上,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分为开幕式、大会主旨报告、大会报告,以及“AI赋能社科学术研究”“AI赋能社科学术成果传播与评价”两个分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19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评价”论坛主题作了报告。他们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AI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社科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 2024-09-18
    “人民网”9月12日以“彭必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 能绽放最灿烂的花朵”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个人简介】彭必友,男,四川苍溪人,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西华大学教授,“新材料与加工”四川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四川“新工科”教指委委员、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指委等职务。负责的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的课程获国家一流课程、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正高组二等奖,获四川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担任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奋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您所在学校的发展情况。彭必友:西华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现有郫都、宜宾、彭州、人南、易三仓(泰国)5个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4.1万余人。学校入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是国家知识产
  • 2024-09-14
    “川教观察”9月13日以“西华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内容如下:媒体报道链接如下:川教观察:西华大学2025届毕业生首场秋季双选会举行http://www.sctv-8.com.cn/_wx/_wx_home_news_i.aspx?iid=638618517132529873said=636758887153726900
  • 2024-08-03
    “川教观察”8月2日以“2024年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决赛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内容如下:视频截图报道视频媒体报道链接如下:川教观察:2024年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决赛举行http://www.sctv-8.com.cn/_wx/_wx_home_news_i.aspx?iid=638582162109103912said=636758887153726900
  • 2024-08-02
    7月30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决赛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举行,受到“新华网”“中国改革报”“中华网”“中宏网”“中国日报”“现代时报”“教育导报网”“中国食品网”等50余家媒体单位关注和报道。部分媒体报道链接如下:新华网: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决赛在西华大学举行http://www.sc.xinhuanet.com/20240801/40e30d685a464c8e95697555d6cc8407/c.html中国改革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决赛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圆满举办http://www.cfgw.net.cn/2024-07/31/content_25102463.html中华网: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决赛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圆满举办https://hea.china.com/article/20240731/072024_1555045.html中宏网: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决赛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圆满举办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140
  • 2024-07-11
    “锦观新闻”7月10日以“锦理|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2024年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要让成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就必须在确保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的手段、载体与功能拓展,使得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当代社会需求,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实现永续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成都探索推进成都文化遗产创造性活化利用与开放合作,是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成都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成都在文化遗产的功能再生、创意转化、数字孪生、教育传承、社区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功能再生:依托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确保历史文化遗存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前
  • 2024-07-02
    “四川新闻网”7月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蓉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7月1日讯(冯思琪 叶茂 记者 陈淋)为促进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化理解,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日前,2024年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高校、学术期刊、业界的20多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合影本次会议设置了4个主题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新质生产力促进新闻传播学科高质量发展”“西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学科发展研讨”“新闻传播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实践”“新质生产力与学科专业建设”。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意见。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金星教授以“共生共容”的关系来阐述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他从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40年历程出发梳理出产教融合模式的几个阶段,阐述了我国推动产教融合的本土性特征,
  • 2024-07-02
    “四川经济在线”7月1日以“省系统工程学会学术年会在西华大学召开”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四川经济在线成都7月1日讯 6月29日,由四川省系统工程学会主办、西华大学承办、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指导的四川省系统工程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三次理事会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四川华西集团等52所院校及单位共计两百余人参加会议。年会以“数智时代的系统工程”为主题,设计有六场主题报告和两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数智时代系统工程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和深入探讨。上午的大会报告由西华大学副校长郎方年教授主持。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晓光研究员以《从复杂性看社会系统管理》为题,深入剖析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管理所需的博弈思维;郎方年教授以《丘陵山区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系统工程》为题,报告了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面临多方面挑战,以及西华大学打造丘陵山区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系统工程的系统举措;四川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原二级巡视员王绪恩以四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