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20-05-28
    5月26日,《四川日报》第4版特别报道刊登了文章《围绕突发事件中“缺人缺物”现象,代表委员建议——建区域应急救援“中央厨房”》,就应急管理和救援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我校副校长郑鈜。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救援,无疑是今年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亦明确要求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众多相关提案和建议中,有一个视角尤为值得关注:近期突发事件中为何会出现“缺人缺物”现象?这背后折射出哪些不足?又该怎样去完善?记者就此采访了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本报记者熊筱伟缺人怎么办?从培养专业人才入手现状:每年全国毕业的应急管理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仅400人,且“质”也有待提升建议:设“应急管理”一级学科,探索建设完整的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国内多起突发事件中,都出现工作人员伤亡。多位代表委员提到,这和我们在应急管理和救援领域的人才“缺口”有关。“比如对于救火或泥石流,如果判断不来风向、把握不好降水情况就容易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表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亦提出,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专业化应急人才缺乏的问题,急
  • 2020-05-26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校青年学子热切期盼全国两会召开,用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向两会表达期待和关注,向伟大祖国表达祝福。5月22日,团中央主办的未来网刊登了我校学子的部分寄语图片和视频,人民日报人民号、今日头条、新浪网等媒体平台进行了转载。相关链接:人民日报人民号:热切关注全国两会召开西华大学青年学子深情寄语https://wap.peopleapp.com/smallVideo/rmh1351617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今日头条:西华大学青年学子深情寄语全国两会
  • 2020-05-25
    5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我校副校长郑鈜就自己的提案——《关于“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议》接受了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他认为,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是紧迫任务,而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不能只聚焦于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由于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具有关联性、衍生性等特点,因而要加快综合性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设,系统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建议将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报道全文如下:全国政协委员郑鈜:建议将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社会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应急管理”“风险预警”等成为热点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此次,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带来了一份提案——《关于“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议》。5月22日,郑鈜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在他看来,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是紧迫任务,而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不能只聚焦于自然
  • 2020-05-25
    5月24日,《成都日报》第3版要闻发表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青山依旧静待花开》,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我校副校长郑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建议设立“应急管理”一级学科。
  • 2020-05-25
    5月23日,西华大学迎来了第一批返校学生,700余名“西瓜籽”有序返校。四川之声、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对此进行了报道,相关报道如下:按下“启动键”:西华大学迎来首批返校学生5月23日,西华大学迎来了第一批返校学生,700余名“西瓜籽”有序返校。精心筹备只为迎接“西瓜籽”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返校学生通过核验返校电子凭证、行李消杀、测量体温、登记返校信息、签署承诺书、手部消毒等流程后,接过学校精心准备的返校爱心包、矿泉水、告返校同学书,坐上学校准备的免费爱心专列“小白龙”回到寝室,然后打扫卫生,按下在校学习生活的“启动键”,所有返校环节十分流畅,井然有序。为了迎接“西瓜籽”平安返校,学校精心筹备、严密落实、多次演练、定时消杀,作了充分的准备,欢迎学生返校的桁架和标语、从校门口就开始张贴的地面引导标识、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和防疫知识、随时待命的校医院医护、消毒免洗洗手液、食堂座椅上的封条、分发到每个寝室的消毒用品,还有装着1份《温馨提示》、1瓶免洗抗菌凝胶、10支口罩的爱心包,无处不体现着学校的温暖和贴心。由于天气炎热,学校还在报到点为同学们专门准备了饮用水、藿香正气液等饱含着关
  • 2020-05-25
    5月21日,《经济日报》就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发表“两会”特刊文章《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六稳”工作》。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稳投资的问题,要完善好放心投资制度。他表示,“稳投资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二是提升可预期的投资收益,激发投资热情。”郑鈜委员认为,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就是要强化放心投资的制度建设。应当针对投资者的担心和顾虑,以及现有投资制度规范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加强制度建设,系统制定、及时修改和科学解释促进投资、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法规,通过构建严格、严厉的法律、纪律责任体系,禁止和惩处有关单位、人员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危害投资、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切实维护和保障投资者和企业的权益。“同时,加强促进投资、保护投资者权益系列政策的解读和宣传,严格要求政策执行不走样、不落空,加大力度开展政府促进投资专项督查,督促政策执行得到法治的保护,受到社会监督。”郑鈜委员说。郑鈜委员表示,提升可预期的投资收益,激发投资热情,就是要强化热心投资的制度建设。当前,境外疫情形势
  • 2020-05-22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5月21日,在全国两会召开的第一天,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9位学子创作的脱贫攻坚漫画作品被团中央主办的未来网选中,登上了未来网高校频道、今日头条、新浪网等媒体平台。美术与设计学院2017级黄琪—博山绿意美术与设计学院2018级陈洋——一起脱贫奔小康美术与设计学院2018级牛新琪——脱贫攻坚美术与设计学院2018级汤钰茹——脱下贫帽奔小康美术与设计学院2018级谢陈非儿——脱贫攻坚奔小康美术与设计学院2018级胥美琪——脱贫攻坚奔小康美术与设计学院2018级张欣桐——脱贫攻坚奔小康美术与设计学院2019级蔡雨歆——脱贫攻坚奔小康美术与设计学院2019级周雅薇——脱贫攻坚奔小康相关链接:未来网高校频道:西华大学青年学子创作脱贫攻坚主题漫画作品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42164573934254459%22%7D今日头条:西华
  • 2020-05-15
    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5月14日召开,成都市人大代表、经济学院副教授刘俊参加了此次两会,并接受了成都电视台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问题的采访。刘俊在采访中表示,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协调发展是目前的重点发展方向。前期双边就解决双城医保共同结算、协调公共交通互通和买房公积金互认等问题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切实有力的保障了民众在成渝双城经济建设中得到实惠和便利,同时双边仍将继续为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后续工作的开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成都市人大代表、我校刘俊副教授接受成都电视台采访
  • 2020-05-12
    省两会期间,《四川日报》记者就如何走好“产业+智力”可持续扶贫道路采访了省政协委员、校党委书记边慧敏,5月12日《四川日报》第5版“2020省两会特别报道”刊登了该篇报道。全文如下:走好“产业+智力”可持续扶贫路在对口帮扶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帮扶贫困村存在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没有可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帮扶地干部与教师队伍急需提升能力等问题。针对这些薄弱环节,高校可立足当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走好“产业+智力”的可持续扶贫路。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实施产业扶贫。例如,可结合当地特色,制定旅游规划,帮助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促进持续增收,真正实现从政府“输血”扶贫到自身“造血”脱贫奔康的转变。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培养当地人才队伍。如西华大学在对口帮扶地开展人才培训,选派师生开展支教工作,实施教育扶贫,组织开展当地干部、教师、“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等培训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高校应把对口帮扶工作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强化智力帮扶,增强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四川日报记者邓翔沣整理)
  • 2020-05-11
    川报观察记者李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工程”,补齐婴幼儿照护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提高养老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措施,为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探索开展残疾儿童照护体系建设……围绕“一老一小”话题,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养老: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16万余人,老龄化率达到21.06%,人口老龄化形势已十分严峻。”省政协委员、都江堰市民政局局长李智表示,我省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工程’是政府释放出将继续加强公共服务、做好民生和社会保障的一个信号。”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四川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我省将实施“七大工程”,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从基层实践来看,在稳步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机构养老服务提档升级的基础上,重点是加大力度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的短板。”李智说,我省有广大的农村,更有老少边
  • 2020-05-08
    5月8日,《四川日报》以“聚焦现代农业装备服务四川‘三农’建设”为题,从“建校初心为西南地区农机事业培养出首届本科生”“抢抓机遇发展‘现代农业’学科群”和“发挥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三农’”三个部分,深入报道了我校60年来抢抓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学研究,致力于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四川日报》报道截图报道全文如下:聚焦现代农业装备服务四川‘三农’建设60年来西华大学致力推进农业科学研究,培养知农爱农人才“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去年,我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川粮油、川猪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加快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建设成效初显。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一所缘起国家农机战略的四川高校,农机是学校建校之基。60年来,西华大学努力抢抓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学研究,致力于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
  • 2020-04-29
    4月28日下午,西华大学五四青年节师生座谈会在办公楼101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边慧敏、校长刘树根、校党委副书记王小林与13名青年学生代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庆佳节,表彰2019-2020学年五四青年节先进集体和个人,集体学习“3.15”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畅谈学习感悟,共话青春理想。这场特别的五四青年节师生座谈会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国青年网、川报观察、四川在线、四川之声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