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题:桥梁与隧道工程青年博士学术论坛系列报告
报告时间:2024年7月2日14:30
报告地点:郫都校区6B-101
主办单位: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报告题目1:模块化预制节段装配式T梁桥结构体系优化研究
报告人:邹宇
报告人简介:
邹宇,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混凝土桥梁精细化分析与设计、装配式桥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桥梁轻型化快速建造技术、桥梁结构智能设计与建造等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参与纵/横向科研课题多项,第一作发表学术论文16篇(SCI/EI共13篇);第一作出版专著、教材各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内容简介:
面对目前装配式T梁结构的横梁设计,在施工中产生的诸多不便,也为了进一步提升该种结构标准化、工业化的程度。本研究对横梁设置的必要性进行了考察,对现有的装配式T梁桥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简化和优化。研究中采用空间梁格模型进行汽车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计算。通过更细致的结构空间离散,能更准确地考虑结构中的空间效应。同时,能通过影响面加载的方式获得结构各位置处的最不利活载效应,也能直接获得设计所需的结构内力,是实用的精细化分析模型。
报告题目2:回填法处治超大型溶洞对桩基承载特性影响现场试验
报告人:陈慧芸
报告人简介:
陈慧芸,女,汉族,中共党员,岩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地区桩基础工程、特殊地基处理。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EI检索15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主要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内容简介:
全球尤其是云贵川地区岩溶分布广泛,公路桥梁线路长,不可避免地穿越岩溶发育区,桥梁基桩穿过溶洞时,承载特性受到较大影响,使得嵌岩桩-岩土体-溶洞相互作用复杂、穿过溶洞嵌岩桩承载特性与荷载传递机理不明。岩溶发育区桥梁基桩施工过程中,受施工条件、成本等因素影响,多采用回填黏土片石法处治溶洞,若溶洞尺寸超大,回填材料使用量大,其固结沉降过程对基桩的承载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晰。基于此,开展回填法处治溶洞时岩溶区嵌岩桩竖向承载特性现场试验,以期探明回填材料对超大溶洞区嵌岩桩承载机理的影响,为类似桩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报告题目3:软岩大变形隧道让压支护的能量转换与耗散研究
报告人:杨凯
报告人简介:
杨凯,工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讲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其施工控制技术、隧道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理论、钢纤维混凝土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内容简介:
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本质上是由能量驱动的。深入探究开挖变形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耗散机制,对于优化隧道支护参数设计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弹塑性理论,探究了软岩隧道大变形条件下的能量转化与耗散特征,以及让压支护的吸能特性。首先,推导了隧道围岩能量转换与耗散以及让压支护吸能的解析表达式。其次,分析了支护压力、隧道半径和初始应力对围岩能量转换和耗散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支护时机、隧道半径和初始应力对让压支护能量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能量以径向应力左功的形式从围岩的外边界输入,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围岩的弹性应变能,一部分能量则以塑性变形的形式耗散,余下的能量则以围岩压力做功的形式从开挖边界流出。在支护系统中安装让压构件可显著提高支护体系的能量吸收能力,与不安装让压构件的支护体系相比可提高30倍。此外,支护安装时间越早、隧道半径越大、初始应力越高,让压构件吸收的能量也越多。
报告题目4:热——力作用下隧道岩爆温度效应的物理模型试验
报告人:潘皇宋
报告人简介:
潘皇宋,工学博士,讲师,现就职于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本人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兴趣:利用理论、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岩土工程问题,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方向:隧道工程、地下工程、基坑工程、地基及基础工程、边坡地质灾害。目前已参研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3项,于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内容简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高地温和高地应力隧道。为了研究这类隧道工程在高地温和高地应力耦合作用下发生岩爆的特性,在研制具有岩爆倾向的硬脆性岩爆相似材料基础上,自主开发大型物理模型温度场加载系统和隧道开挖装置,开展了不同温度下隧道岩爆的物理模型试验。
报告题目5:复杂地质钻爆法隧道智能爆破设计与质量控制云平台研究
报告人:张万志
报告人简介:
张万志,男,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隧道工程智能爆破方法与技术研究。主研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6项,发表SCI、EI收录等学术论文10余篇(top期刊1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部级奖2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内容简介:
“交通强国”、“双碳”战略等推动下,隧道工程建设的数量、规模不断增长,隧道施工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但钻爆法隧道受限于岩体条件复杂、技术水平滞后的影响,爆破开挖常发生大超挖、甚至是塌方问题。本报告拟采用工程调研、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工程软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隧道光面爆破智能设计与参数动态优化的方法,提出隧道标准化、智能化和精细化钻爆开挖控制技术,研发隧道智能爆破设计与质量控制云平台,实现隧道循环开挖的高质动态控制。
报告题目6:前震旦系砂板岩互层隧道突水突泥工程地质模式及致灾机理
报告人:许芃
报告人简介:
许芃,男,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埋长大隧道建设与地下水环境互馈机制、复杂地质环境隧道围岩变形控制与结构性能演变、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及隧道支护理论。主研或参研重大科研课题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报告内容简介: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通常发生于岩溶、断层破碎带、蚀变带等高压富水环境中。而前震旦系等砂板岩互层地层受控于古老互层结构特性和对内-外动力作用的敏感性,易发生水力连通、渗透破坏甚至连锁失稳,导致隧道在一般水位条件下也频发突水突泥灾害。本报告介绍了前震旦系砂板岩互层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前震旦系砂板岩互层地层的古老区域地质背景、沉积地质环境及层序地层格架,剖析了该类地层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指示意义,构建了考虑空间特征和互层结构特征的突水突泥工程地质模式;通过砂板岩互层隧道突水突泥模型试验,再现了突水突泥灾变演化全过程,揭示了开挖扰动和水荷载持续作用下的突水突泥灾变演化规律。
报告题目7:基于非遍历假定的空间非均匀变化地震动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报告人:侯瑞彬
报告人简介:
侯瑞彬,男,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动特性分析及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擅长场地反应分析、评估及预测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近十项,以第一作者在BSSA、BEE、SDEE、EEEV等地震工程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地震动模型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工程结构地震动输入的基础组成部分,基于遍历性假定的地震动模型忽略了地震动在地理空间中的非均匀变化特性,是模型预测误差较大的原因之一。本报告基于日本俯冲带地区的大量浅壳地震观测记录,以矩震级、断层距、场地基本周期和震源与场地的空间坐标为模型参数,详细介绍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构建方法与步骤,剖析其预测结果精准度的提升效果,解释其预测不确定性的评估方式及相关研究在国内外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