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
主讲人:刘军,博士,教授级高工
时 间:2024年7月10日(星期三)下午14:00
地 点:彭州校区二教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刘军,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教授级高工,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专家,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地震灾损核查评估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专家库入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四川、贵州等多省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灾害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救援决策科技创新团队牵头人,主要从事地震灾情评估、救援决策、应急能力、避难场所、灾害风险评估和演练评估方面业务及相关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星火科技攻关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编专著2部,软著10余项,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三等奖,主、参编《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地震应急演练评估规范》《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救灾帐篷技术规范》等国家、应急管理行业标准20余项,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组织的“应急使命·2021” “应急使命·2022”“应急使命·2023”抗震救灾演习评估标准主要编写者和核心评估专家。
报告内容简介: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要求,要制定全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和相关标准规范,充分利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场地空间资源,推动各地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我国现行的应急避难场所相关标准虽然有力助推了避难场所的前期发展,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全国各地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系统存在不完善、设置位置和大小不合适、内容不完整不统一、规范化和科学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标志标识在灾后对群众紧急避险安置的指引性不强,与国家发展新阶段对避难场所及其标志标识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性。《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通过新构建的图形符号、标志,体现了标志体系研究与新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适应性;与术语、分类分级等标准相协调、相衔接,信息丰满度高、指引性强,对灾后灾民紧急避险避难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起到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