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一:基于平板光极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探究农林废弃物源生物炭炭际土壤性质时空演变特征
报告时间:2024年1月11日 9:30-9:50
报告地点:5D417
报告内容:生物炭(Biochar)是废弃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条件下经热裂解得到的富碳固体产物,具有表面官能团丰富、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在改良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和修复污染土壤、阻控重金属等污染物在食物链的迁移与累积、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效果显著。进入土壤后,生物炭首先会对其颗粒周围局部土壤产生影响,形成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热点区域,即“炭际”效应,该区域内可能具有高度活跃的生物化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平板光极(PO)和薄膜扩散梯度(DGT)二维成像技术原位探究了不同农林废弃物源生物炭颗粒周围土壤pH值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磷酸盐的含量与分布,从微观角度(~mm)可视化表征了不同生物炭的炭际效应,并量化了其炭际范围的大小,为生物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报告人简介:
陈雪娇,博士,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期间赴爱丁堡大学英国生物炭研究中心(UKBRC)交流学习。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功能性生物炭材料开发及其对污染土壤治理、食品原料品质及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西华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其他省厅市级项目各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共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
报告题目二:太赫兹波谱技术在农产品/食品品质与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
报告时间:2024年1月11日10:00-10:20
报告地点:5D417
报告内容:
1. 太赫兹波谱技术简介
2. 太赫兹波谱技术在农产品/食品品质分析及安全检测应用
3. 基于人工周期结构/超材料的新型太赫兹传感技术
报告人简介:
黄宇新,博士,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自2015年起从事基于太赫兹传感技术的食品/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检测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金青年项目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西华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项、企业事单位委托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专项面上项目1项、成都市科技局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篇,EI论文1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年会、全国太赫兹年会、四川省食品科技学会年会、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交流大会、美国农业与生物生物工程师学会年会(ASABE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等国内外高水平会议并作口头报告。赴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数理学院访问交流。担任Food Analytical Methods等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