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22-04-06
    【人民网】4月1日以“西华大学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国际经济与贸易研学基地”为题,对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和印尼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国际经济与贸易研学基地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揭牌仪式现场。人民网成都4月1日电(王凡)今日,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和印尼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国际经济与贸易研学基地揭牌仪式暨学术交流会议举行。西华大学副校长费凌教授代表学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研学基地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回顾携手共进的发展历程,西华大学和三一一大学的合作富有成效,希望双方在既有的合作基础上,发挥好国际经济与贸易研学基地的“桥梁”作用,为双方的经济学术交流和学生研学交流提供更便捷的途径,推进两校在师生交流、学术研讨和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两校办学水平和教育国际化,为促进中国和印尼的师生以及实业界更加全面的了解做出新的贡献。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费凌副校长代表西华大学、印尼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潘范尼代表三一一大学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研学基地揭牌。未来,两校还将通过游学夏令营、学术讲座、专家沙龙等活动,增加两校师生的交流,并以包括印尼在内的RCEP相关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开展经济与贸易领域的项目
  • 2022-04-01
    【四川日报】3月21日第9版整版以“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题,整版刊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薛新国教授的理论文章。报道全文如下:报道截图学习“十个明确”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明确”是基于近年来党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探索,进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作出的战略安排。党员干部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总目标,增强实践自觉性。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在逻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回答好这一问题,要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
  • 2022-03-29
    【成都日报】3月21日第1版以“种田App‘上了线’农户可以‘不下田’——数字赋能智慧农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题,对我校提供技术支持的大邑“数字化无人农场”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田信息即时呈现。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大片农田只需数名人员管理。正值小春时节,成都平原上,农田被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小麦覆盖。大邑县王泗镇涌泉村的钟艳萍,对农业种植并不精通,但她却是资格的“农场主”,2230亩土地流转在她手上从事农业种植。“基本不下田,下了也不是看得很懂。”钟艳萍并不掩饰自己的外行。“你请了帮手?”对记者的疑问,钟艳萍爽快地说:“对,请了帮手,而且这个帮手还不简单。”“一机在手,种田不愁。”钟艳萍告诉记者,通过手机App,就能清晰、全面地掌握自家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土壤墒情、空气湿度、温度、风向……“发生了病虫害都会给你发送预警信息,跟着导航,可以精准定位到病虫害发生位置。”据钟艳萍介绍,如今的种田App从作物栽种到肥料播撒,成熟收割到销售,所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服务,都能手机下单,实现一条龙服务。有了智慧农业的加持,在大邑,像钟艳萍这样的农场主并非个例。
  • 2022-03-29
    【光明日报】3月28日第3版以“四川:讲出思政课的蓬勃生命力”为题,对我校思政课建设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校园好声音”“彩虹跑”“悦读者”……近年来,西华大学借助“易班”网络平台举办的每一场网络文化活动,都能吸引同学们广泛参与,迅速“火”遍校园每个角落。一月一主题、一年200场的网络文化活动,已成为学校思政课堂的有力补充和思政教育的最好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四川着力推动在川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贯穿历史与现实、课内与课外,融通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构建起一堂堂活生生的“大思政课”,大大增强了培根铸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前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春暖花开,又是开学季。2月27日,四川以在线形式,在全省各高校同步开展大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活动。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位优秀教师,从“两个确立”的生成依据、“两个确立”的伟大意义、“两个确立”的现实践行三个层面,以“拥护‘两个确立’争做时代新人”为题,为全省大学生作专题辅导。“早在半个月前,我们就组建了由学院领导班子、相关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教师共同构成的备课小组,进行集体备课。”主讲教师之一、四川大学
  • 2022-03-28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3月24日以“【游天府】西华大学:春暖花开美哉”为题,对我校美丽的校园春景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报道链接如下:【学习强国】【游天府】西华大学:春暖花开美哉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325206752641253947cdn=https%3A%2F%2Fregion-sichuan-resourceitem_id=7325206752641253947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48087904860showmenu=falseref_read_id=e57d8490-690e-46a3-a915-7624fba4a222_1648121516645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 2022-03-25
    【人民网】3月23日以“西华大学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中文与中国文化系顺利揭牌”为题,对我校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中文与中国文化系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西华大学校长刘树根校长致辞。人民网成都3月23日电(王凡)昨日下午3点,西华大学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中文与中国文化系成立揭牌仪式(线上)在西华大学行政楼101会议室举行。“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与博大文明的古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三一一大学副校长余努思教授表示,未来三一一大学将与西华大学一道,携手开展涵盖双方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并培养出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服务中印尼人文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印尼全面合作与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两校将以中文本科专业为抓手,持续推进两校在教学、学术和科研的深入合作,为提升两校办学水平和教育国际化而不懈努力。”西华大学校长刘树根教授说。据悉,2019年3月,西华大学与三一一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落户梭罗,这是印尼的第七所孔子学院。在过去的三年里,孔子学院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巴蜀文化与爪哇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印尼两国经
  • 2022-03-21
    【四川发布】3月19日以“近三年,西华大学新增思政专任教师23名”为题,对我校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近日,西华大学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举行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学习研讨会。参会教师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就如何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特征、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守正创新推动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等、如何推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据悉,自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西华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近三年,学校新增专任思政教师23名,其中从校外引进教授、博士13名,思政课教师在学历、职称、学缘、年龄上不断优化。按照“六个要”的要求,建立了“部-省-校-院”四级师资培训制度,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30余名教师
  • 2022-03-21
    【四川发布】3月18日以“聚焦铸魂育人上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为题,对我校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四川经济在线成都3月18日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西华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多种形式学习讲话精神西华大学师生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认真关注座谈会的相关报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学校引发热烈反响,师生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思政课建设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根本遵循和具体指导。学校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笔谈会等多种方式,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直气壮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2022年3月16日下午,西华大学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举行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学习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万远英、院长冯永泰、副院长郑小明和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等参加了学习研讨会。参会教师一起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3.18”
  • 2022-03-18
    【中国应急管理报】3月11日以“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教培瞄准大目标”为题,对我校与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共建的“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21年12月在西华大学挂牌,其前身是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和西华大学共建的应急管理学院,也是全国较早以厅校共建模式开展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学院。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的应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迎合发展需求,成立专业学院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四川省灾多、灾频、灾重特点明显,应急管理任务艰巨繁重。加快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是四川省本地发展所需、百姓所求,是提升地区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同时,四川作为国家梯级水电、铁路公路、西电东送、油气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国防重大工程密集布局建设区域,维护国家战略安全责任重大。四川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形势严峻,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特种设备等领域潜在致灾因子众多,灾害群发链发、耦合叠加,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迫在眉睫。2021年12月16日,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
  • 2022-03-11
    【中国应急管理报】3月10日以“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守护城市安全”为题作了报道,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另外,【川观新闻】等媒体3月4日以“两会好声音⑥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郑鈜: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给机会,需着力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为题作了报道,【四川观察】等媒体3月6日以“代表委员请回答㉑郑鈜:保护一座城这五点很重要”为题作了报道,【四川新闻网】等媒体3月7日以“【两会超话】@外卖小哥、快递员等灵活就业者:这份提案为你们而来!”为题作了报道,【四川日报】等媒体3月7日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郑鈜:全面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为题作了报道,【封面新闻】等媒体3月9日以“全国政协委员郑鈜:解决老年人“吃饭难”探索“群众点餐+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丨委员在这里”为题作了报道,【红星新闻】等媒体3月10日以“全国政协委员郑鈜:建议加强城市灾害调查,完善应急预案”为题作了报道,相关媒体报道链接附后。【中国应急管理报】报道全文如下:我国城市存在空间密集、人口众多、经济集中等特点,一旦发生灾害,其影响和损失难以估量。
  • 2022-03-10
    【封面新闻】3月9日以“全国政协委员郑鈜:解决老年人‘吃饭难’探索‘群众点餐+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丨委员在这里”为题作了报道,采访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郑鈜。报道全文如下: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等服务。“衣食住行”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少老年人反映,“衣食住行”中的“食”,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郑鈜就如何解决老年人“吃饭难”,提出了建议。郑鈜,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华大学副校长。调研:老人做饭耗时、不方便一线城市积极探索效果较好“说到‘吃饭难’,其实包含老年人自身的困难,以及社会运营老年食堂的难题。”郑鈜调研中发现,老年人自己做饭耗时、耗力、不经济,各种成本较高,而结果是饭菜品类少、食用量小、可能产生浪费,收效很低,还容易引发用气用电用火等安全事故。同时,社区食堂不但建设难、运行难、管理难,而且难以便利、贴近服务老年人。因此,亟待提高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的能力
  • 2022-03-10
    【人民日报】3月7日第2版以“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为题作了报道,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副校长许州。报道全文如下: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彩虹委员说,“要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建设更多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代表认为,要通过管数量、提质量、控用途等刚性约束,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同时做好耕地生态保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