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凤凰网四川频道8月30日以“潘殊闲:巴蜀文化的守护者”为题,对我校图书馆馆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潘殊闲进行了专题报道。报道全文如下:温文尔雅,是潘殊闲给人的第一印象。已过天命之年的他,没有了少年时在眉山古城墙内外调皮玩耍的稚气,隐没了青年时携友泛舟三峡、顺流而东的意气,退却了市场化改革大潮中纵横捭阖的豪气。枯坐书斋十余年,洗尽铅华之后,留下了一身的文气和才气。香草芬芳伴童年倘若追溯潘殊闲身上的文气和才气,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家乡眉山,因为“三苏”在这里诞生,眉山的文脉如今已绵延千余年。时间回到1974年,“文革”接近尾声,正在上小学的潘殊闲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当时为了响应中央关于“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学校创办了一个“五七制药厂。每周三下午,学校组织同学到野外采草药。穿越城墙,挎着箢篼采草药,跟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成了潘殊闲的美好回忆。潘殊闲说,直到现在,很多农村野外长的常见的中草药他还能叫出名字并知道用途。等到了高年级,每到五月份,农村“双抢”时节,城里的学生就要到农村支农,帮助农民抢收抢种,中午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