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丰硕

作者:翟元平 学生记者 林秋娟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浏览次数:1326

      近日,我校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结束。《叶梦得与苏轼》、《面向西部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研究》3项成果获得一等奖,《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等7项成果获得二等奖;《区域循环经济论》等20项成果获得三等奖。本次获奖成果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3月8日,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正式启动,按照《西华大学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和《关于开展西华大学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经过个人申报、学院初评、分类复评、学校社科联专家评审和全校公示等程序,最终评出了30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校社科联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联”的作用,组织、协调、团结、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社科工作者,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开创了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新局面。
                                  成立社科联   划拨专项研究基金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科建设,为进一步汇聚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坚力量,充分整合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资源,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推进人文学科建设,2009年7月8日,西华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社科联)正式成立,校党委书记张小南当选为社科联主席。我校社科联成立以来,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社科联成立后,为促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学校划拨专款100万元设立“西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并制定了《西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大对社科科研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支持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我校社科联作为四川省第二批高校社科联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我校社科方面的工作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也标志着四川省社科联工作在高教系统又有了新的延伸。
                    发挥联动作用  开展学术交流   搭建研究平台 
      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社科普及教育宣传是哲学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学校采取各种措施,从人、财、物等方面有效保障开展学术交流与社科普及教育宣传工作,在校内形成了重视和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浓厚氛围。
      积极组织省内社科界专家学者来校通过讲座、专题辅导、社科咨询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广大师生宣讲科学发展观、解答热点难点问题,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除专家讲座、咨询服务外,学校还广泛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学报等新闻媒体和刊物,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近年来,我校与四川省文史馆共建的蜀学研究中心凝聚和团结了一批文史专家学者,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受到海外学者和省内著名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扩大了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近几年来,发布重点课题13项,一般课题60项,资助数据库建设两种,学术专著12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70余篇。《四川省珍贵彝文献的抢救与保护》、《都江堰灌区历史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研究》、《四川现代作家资源开发研究》、《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等一批科研课题显露出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学校积极利用社科资源服务地方,先后与郫县、遂宁、马边、都江堰等地方政府合作积极展开合作,既推动了学校社科研究的开展,也促进了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
                   社科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为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开展社科研究与项目申报,学校加大了支持和奖励力度。近年来,我校在争取高级别基金、高级别奖项的申报与立项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自2009年以来,我校共获得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一般项目11项。
      同时,我校社科联直属省社科联,具有省级社科评奖的初评权,多名教授入选省社科联专家库,参与各类项目、成果评审工作,这也为我校社科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服务。
      日前,我校完成了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初评工作,9项推荐成果已上报省评奖办。


附:
西华大学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3项):
01、《叶梦得与苏轼》(著作)  潘殊闲
02、面向西部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研究报告)吕先竞
03、《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研究》(著作)  章道云
二等奖(7项):
04、《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著作) 范国英
05、《“卫星城”旅游发展的突破点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 于代松等
06、《明清巴蜀诗学研究》(著作)郑家治、李咏梅
07、《上市公司运作理论与实务》(著作) 张小南主编
08、《遂宁市融入成渝经济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  谢合明
09、《Report on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America  (对美国外语学习标准的研究报告)》(论文)张智华
10、《从石刻碑铭看都江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邹礼洪
三等奖(20项)
11、《区域循环经济论》(著作) 何东
12、《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著作) 李英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基本问题探析》(著作)汪兆旗
14、《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著作)郑邦坤
15、《郭沫若历史剧研究》(著作) 陈鉴昌
16、《月光之号》(译著)  李新新
17、《受伤的太阳—大学生与家庭情感困扰》(科普读物)吴薇莉
18、《“川剧产业化发展”研究系列成果》(论文、研究报告)黄静
19、《四川郫县的文化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论文、研究报告) 王方等
20、《一个“不可捉摸”的“网”——伊丽莎白•乔利作品“另类”主题初探》     (论文) 陈达
21、《降价后悔对消费者价值损害的影响实证研究》(论文)刘波
22、《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论文)齐巧霞
23、《构建和谐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论文)冯永泰
24、《音乐剧中的流行音乐元素渗透初探》(论文)  肖珣
25、《论会计平衡式的重构》(论文)陈万江
26、《重估20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运动”》(论文)  屈立丰
27、《汶川大地震对我国公共信息公开制度发展的启示》(论文)李欣荣
28、《成都市应勇当完善中国居民财产保险制度的试点城市》(论文)刘泽仁
29、《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支付意愿分析及制度设计》(论文)何秋洁
30、《银行系与基金系QDII的比较》(论文) 史萍

责编:翟元平

编审: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