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马嫄老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作者:来源: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浏览次数:975

1112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马嫄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LWT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Q1IF: 6.056发表题为“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embrane-bound and soluble polyphenol oxidase from Prunus mume的研究性论文。该文第一作者为马嫄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陈媛媛,通讯作者为马嫄副教授。该研究获资助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YCJJ2021098)资助。

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通常称为青梅,原产于中国,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在内的许多东亚国家都有广泛种植。青梅富含有机酸、维生素C、黄酮类化合物、酚酸,具有抗菌、抗肿瘤的作用,可以帮助降低血脂和调节生理代谢,但青梅在收获和加工中容易发生酶促褐变。酶促褐变对青梅及其它果蔬的安全性、质量和营养价值都有不良影响。多酚氧化酶(PPO, polyphenol oxidase, EC.1.14.18.1)是酶促褐变的主要内源性酶,因此,迫切需要对PPO的生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以帮助寻找具有控制PPO活性和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减少青梅及其它果蔬在储存、运输、包装或加工过程中因PPO引起的酶促褐变,降低其对品质的影响。PPO的抑制和钝化一直是研究热点,通常以可溶态(sPPO)和膜结合态(mPPO)两种形式存在于果蔬组织中,且两种形态多酚氧化酶在不同的果蔬中以不同的比例存在,通常在大多数果蔬中以mPPO形态存在。与sPPO相比,对于mPPO的研究较少。植物中mPPO活性的状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植物细胞中,附着在类囊体膜上的mPPO保持低活性状态,不参与酶促褐变,当植物组织遭受机械损伤时,就会转换成溶解态并参与反应。以往的研究对青梅及其加工过程中PPO的活性变化进行测定,尚未对两种形态的PPOs进行性质研究。本研究对分离纯化后青梅中的sPPOmPPO进行性质分析,通过比较两者的动力学参数,底物特异性,最适pH及其稳定性、最适温度及其稳定性,探究不同条件下的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sPPOmPPO活力的影响。这项研究比较了sPPOmPPO的特性及其差异,为果蔬产品的开发和褐变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研究亮点

sPPO的最高活性是儿茶酚,而mPPO的活性是儿茶酚和4-甲基儿茶酚。

sPPO的最佳pH值为5.04.5mPPO5.5sPPOmPPO的最佳温度分别为40 ℃60 ℃sPPO的酸性更强,环境耐受性更强,而mPPO在温度变化中更稳定。

Mg2+Na+对梅花的sPPOmPPO的活性 Al3+K+sPPOmPPO有抑制作用,Cu2+Ca2+sPPO有抑制作用,对mPPO有激活作用。

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L-半胱氨酸酸、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对sPPOmPPO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研究结论

该研究分析并比较sPPOmPPO的特性,加深了对青梅中PPO的研究,为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sPPO对底物邻苯二酚具有高亲和力,而邻苯二酚和4-甲基邻苯二酚的mPPO活性最高。sPPO最适pH5.0,而mPPO最适pH为双重pH,分别为4.55.5。在不同pH水平下,mPPO的活性也远高于sPPOsPPOmPPO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 ℃60 ℃mPPO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此外,两种PPOs在最适pH、最适温度和底物下表现出不同的表征,说明sPPOmPPO可能具有不同的构象结构。更重要的是,sPPOmPPO对金属离子和化学抑制剂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对8种抑制剂对sPPOmPPO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L-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这些发现为更好地理解sPPOmPPO在不同植物中的应用以及对抑制酶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文赏析


马嫄,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教学名师“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负责人,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食品工艺原理”课程负责人。

主要从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特别是在果蔬、肉类原料的保鲜、功能性成分提取及精深加工研究,川菜工业化和信息化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迄今为止,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项目4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8项,成都市科技局项目11项及多项企业委托研发项目。主持及参与完成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20余项,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发表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

陈媛媛,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2篇。


原文链接


责编:刘杰

编审:翟元平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