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思维科学专家张光鉴受聘我校客座教授并作学术交流

作者:翟元平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6-11-03浏览次数:697

112日,我国思维科学学科带头人、相似论创立者张光鉴先生应邀受聘西华大学客座教授,并就相似论的主要观点和在各领域的实际运用与师生们进行了座谈交流。

会前,校长刘清友、副校长朱晋蜀在行政楼511会议室热情会见了今年已82岁高龄的张光鉴先生,并为其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刘校长代表学校对张教授为国家发展特别是思维科学学科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祝贺,对张教授欣然接受学校邀请远道而来参加客座教授受聘仪式表示感谢。刘校长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发展概况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举措,希望张教授多为学校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上午9点,刚刚接过客座教授聘书的张光鉴教授就在图书馆学科交流室,以“相似论”与学术创新为题,与我校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团队、图书馆学术成果分析与利用团队、外国语认知科学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维科学团队、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团队以及成都工业学院人工智能团队的老师们展开了关于相似论的第一场“头脑风暴”。

朱晋蜀副校长主持本次学术沙龙,对张光鉴教授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张教授是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组长,我国思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相似论的创立者,著有《相似论》、《相似论--思维科学的新理论》等多种著作。1985年起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研究所所长,是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多次荣获国家、部委、省级的科研成果奖,被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专家、五一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曾多次被邀请出席国际方法论、逻辑学、认知科学大会。他提出的“相似论”理论已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并在众多领域,尤其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专家组首席专家。

学术沙龙上,老师们不仅被张教授广博的知识、深刻独到的观点所征服,而且也对他的谦虚所感染。作为我国科学大师钱学森的学生和工作助手,作为思维科学领域的专家,张光鉴教授总是那么谦虚,他把自己的观点说成是抛“沙”引玉。张教授回忆说,科学家钱学森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写了《相似论——探讨相似在科学技术和思维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一文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而他的观点受到了他的老师钱学森的重视,钱老对他说:“我看你就是在搞相似论!”钱老还把  “论相似”改为“相似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张教授很大的鼓励和自信。

钱学森曾对相似论作过如此评价:关于形象思维,文艺理论家谈得很多,也有不少引人入胜的见解。科学技术人员一般不提什么形象思维,只有少数有成就的科学家在说到科学方法时讲过这个题目。文学家和科学家的议论都近乎思辩性质,对我们有启发,但还有待于深化,是张光鉴同志,对形象思维作了有意义的探索,他归纳了大量的人的创造过程,提出“相似”的观点。当然,“相似”和“不相似”是辨证统一的。“相似”中有“不相似”,“不相似”中又有“相似”。“相似”的观点,或“相似论”,对说明形象思维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很有价值。  

张教授指出,相似论是思维科学的理论之一,“相似性原理”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规律的一个基本原理。它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广泛存在的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与相似创造规律。没有相似,自然界就没有运动,就没有联系,就没有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同与变异决定的。张教授还列举大量的事例,阐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相似性。为什么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张三、李四长得跟他爸他妈一个模样?生物之所以相似它的父辈,乃是由于它们都是以父辈的DNA为样板进行的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创造。

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张教授娓娓道来,从古到今,从理到文,从中国到外国,他对相似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都很透彻,大家表示很受启发。在张教授看来,人的大脑,不管是显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按照相似性进行激活、联系、匹配和重组的,这是大脑信息加工的必然运动形式,思维一定要符合形式相似、结构相似、过程相似、关系相似、功能相似。他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锻炼、应用、造就这种相似性的识别能力、重组能力特别重要。

下午三点,张光鉴教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与校团委、校学生会负责人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张教授鼓励同学们要抓住机遇,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增强自身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张教授在参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后,欣然题词,寄语创新创业俱乐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光鉴先生和校长刘清友、副校长朱晋蜀交谈

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座谈会现场(一)

座谈会现场(二)

 合影  

 

责编:李维

编审:王蜀苏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