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20-04-28
    近日,我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肖钦仁帮全村销售滞销橘子的事迹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疫情期间,他为当地橘子直播带货,近两周来订单近2万斤,被网友称为“卖橘哥”。4月27日,新华社以“当你的大学老师来你家摘了橘子后……”为题,对这位积极阳光的西华学子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当你的大学老师来你家摘了橘子后……”新华社成都4月27日电(记者吴晓颖李梦馨)一天代销1万斤橘子,创下这一带货佳绩的,是直播不到两周的新人——95后大学生肖钦仁。肖钦仁是西华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近两周来,他为当地橘子直播带货,订单近2万斤,被网友称为“卖橘哥”。4月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的一片果园,肖钦仁在直播。“现摘橘子,皮薄肉厚,纯甜多汁。下单的朋友们,‘三月红’向你们齐步跑来……”25日下午,成都市区东70公里,金堂县赵家镇一片橘园内,24岁的肖钦仁正坐在橘子树下直播。晚熟柑橘品种“三月红”,是赵家镇发展的特色农产品,不少村民家里都种有柑橘树。眼下正值“三月红”丰收的季节,走在乡间,周围到处是青翠的“三月红”柑橘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高低错落,疏密有
  • 2020-04-19
    近日,我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四学子肖钦仁“直播卖橘”变身“带货一哥”。疫情期间,他通过直播帮全村销售6000斤滞销橘子。4月18日,红星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四川在线、央广网、搜狐网媒体对此了转载,报道全文如下:成都大学生疫情期间变身“直播卖橘哥”,3天帮全村带货6000斤!“买它!买它!买它!”4月18日一大早,橘子树下,一根板凳,一个三脚架,一个手机,肖钦仁坐在板凳上,举着剥开一半的橘子,笑容满面地对着手机激昂地吼着。三天时间,成都金堂县赵家镇滞销的三月红橘子一下子卖出去近6000斤,用肖钦仁的话来说,那就是“太有成就感了!如果再不开学,我就要成为专业卖橘子的了!”而这都得益于他这几天的直播。受疫情影响,学校还未开学,而肖钦仁家里的橘子也因没有果商前来收购而滞销,为了帮家人卖出这滞销橘子,肖钦仁走上了直播之路,观看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几百人再到几千人,每天连续7个小时的直播,卖完了家里的2000斤,又帮亲戚卖,总共帮村里带货6000斤。接下来,如果村民有需要,他还会继续帮村里卖橘子,“争取成为全村的希望,争取成为全村之光,加油!”为卖家里滞销橘子大学体育生干起了直播在肖钦仁的家
  • 2020-04-19
    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了我校潘殊闲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戴丽红的文章“《周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周易》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特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全文如下:《周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由《易经》《易传》和历代易学史构成的《周易》世界,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育、成长和传衍相始终,从一个侧面烛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史,在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尤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周易》与中华民族的“烙印”《周易》享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美誉。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绵延数千年的独特文化现象,几千年来,《周易》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渗透,远非其他典籍所能比拟。客观地说,在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深处,氤氲着浓浓的《周易》“情结”。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说“事不过三”“三生有幸”?为什么中国人要说“天南地北”而不是“天北地南”?为什么逢羊年大家就会说“三羊开泰”?为什么中国文化中谈阴阳的对立统一如此之多?为什么中国人笃信“穷则思变”?为什么大多数中国
  • 2020-04-14
    4月10日,西华大学与宜宾市深化校地合作座谈交流会在学校办公楼101会议室举行。宜宾新闻网以“宜宾市与西华大学工作座谈会举行”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宜宾新闻网4月11日讯(何川)10日,宜宾市与西华大学工作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市委书记刘中伯,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西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树根出席座谈会。刘中伯说,西华大学的专业学科与宜宾产业发展十分契合,在西华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宜宾与西华大学的合作有序有力推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特别是西华大学宜宾校区的建设和运行,为宜宾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成为了四川省校地合作的典范。4月10日,宜宾市与西华大学工作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刘中伯表示,宜宾与西华大学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友谊。宜宾将全面落实双方合作协议,一如既往地支持西华大学在宜办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及时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继续以“宜宾速度”加快项目建设,按时保质地完成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二期)建设任务,确保如期顺利开学。希望西华大学坚定信心,与宜宾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双方共同努力,真正把西华大学宜宾校区做得更实、做
  • 2020-04-14
    四川教育网4月10日以《西华大学举行疫情防控演练确保开学复课安全》为题,对我校疫情防控演练工作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同学你好,你从哪里回来?请出示你的学生证、健康码。”“同学,你的体温显示异常,不要慌张,请跟随我到临时观察点复测一下体温。”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升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安全健康防范意识,确保学生平安复课返校、学校安全开学,根据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通知要求,西华大学于日前举行了疫情防控演练。四川教育网报道截图此次演练模拟了学生返校进校管控、寝室内学生发热应急处置、学生错峰就餐、学生晨检、学生离校等情况。根据演练工作需要,该校设立了安保秩序组、疫情监测组、现场消杀组、隔离工作组以及宣传维稳组。各小组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工作方案与流程进行,确保每个环节都演练到位,以便查漏补缺,完善相关防控举措。演练中,一位“返校同学”在经过测温区时被热成像测温摄像机检测出体温异常,随即被工作人员带离到观测室作进一步的体温检测。穿着防护服的西华大学医院医护人员用水银体温计对这位同学进行了再次体温检测。同时,工作人员对其密切接触的同学进行了登记问
  • 2020-04-07
    近日,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进后勤》栏目对我校后勤人开展的防疫工作进行了报道,点击下方视频,让我们一起看看可爱的后勤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鼠年春节的宁静,有一群人,他们从天南海北迅速返蓉;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回到工作岗位;他们毫不畏惧,勇做校园逆行者,他们就是可爱的后勤人!守住校园一方净土、确保师生生命安全,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西华后勤人冲锋在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西华大学有五支队伍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医疗队伍、消杀队伍、饮食保障队伍、宿管队伍、党员先锋队这五支队伍在各自的领域为师生保驾护航,他们就好似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后勤人!医疗队伍加强医疗卫生坚守战“疫”前线疫情之下,使命在召唤,西华大学校医院的白衣天使们严防死守,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他们说:“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觉得特别荣幸,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身上白大衣。”消杀队伍卫生消杀不留死角每天天刚蒙蒙亮,一群身着防护服、背着硕大喷雾器的消杀卫士便开始了对校园环境的消杀工作。消杀小分队的成员都是学校的环卫、保洁人员,可在疫
  • 2020-04-07
    4月2日晚,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SCTV-8)以“西华大学:停课不停学打造‘云’思政”为题,对我校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作了报道。此次报道是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组织“战疫情四川教育在行动”宣传的一部分。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本科课程线上教学专项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和领导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运用线上多媒体教学平台展开了一场别样的“云端”教学。在学校“新冠肺炎防控专题网”的“西华有思”专栏,收录教师撰写的“战疫情”相关理论文章近20篇。其中,多篇文章为“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网”“党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刊发或转载。学生以网为媒、以笔为援,在专栏积极发表文章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学院以“勇担使命,在战疫中铸魂育人”为主题,组织教师打造系列思政课微课。其中,3位教师的作品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学校顺利推进云端思政课教学,将疫情防控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嵌入课堂,实现了思政课在线教学全覆盖,保证了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报道截图(一)报道截图(二)报道截图(三)相关链接:http://www.
  • 2020-03-31
    《中国教育报》3月31日以“建网络育人云平台助疫情防控阻击战——西华大学“易班”网络育人工作纪实”为题,对我校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助力学校开展疫情防控作了深度报道。全文如下:“防护要做到,出门戴口罩,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能提前到学校。不聚会,不看热闹。发现疫情需上报,听指挥,不慌乱,这次疫情形势真的严峻,学校号召要积极响应……”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辅导员宋亚静发布在“易班”的改编自《至少还有你》的疫情防控歌曲视频,在西华“易班”、抖音、微信朋友圈里纷纷转发并获得好评和点赞。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西华大学利用“易班”等网络平台,实时向师生发布疫情相关信息、防疫心理微课、在线学习视频等,并通过网络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号召全校师生科学有效防范。2012年,西华大学作为“易班”全国推广的首所试点高校启动“易班”建设。学校依托“易班”,建设了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事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网络文化活动,在全国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2017年,国家教育部门领导来校调研指导工作时提出要通过“易班”
  • 2020-03-30
    3月正值春耕生产的大好时节,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副校长刘小兵来到学校定点帮扶的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袁家店村,实地了解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听取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村民捐赠米油、化肥等物资。此事受到“中国社会科学网”“川报观察”“四川经济在线”“搜狐网”的关注。详细报道链接如下: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华大学向定点帮扶地农民捐赠生产生活物资http://ex.cssn.cn/gd/gd_rwxn/gd_zxjl_1695/202003/t20200329_5107190.shtml?COLLCC=1799153638COLLCC=266036625COLLCC=1524327825COLLCC=886793617COLLCC=1557882257川报观察:春耕忙作西华大学为定点帮扶地农民送去及时雨https://cbgc.scol.com.cn/news/261553?from=iosappapp_id=cbgcapp_id=cbgc四川经济在线:西华大学为定点帮扶地春耕送去及时雨http://scjjzx.hrnewspaper.com/jjzx/edu/2020-03-27/
  • 2020-03-19
    “光明日报客户端”3月16日登载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远英的署名文章,文章题目为“在疫情大考中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全文如下: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8.5万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工作,1.2万多名“90后”甚至“00后”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他们迎难而上,勇敢地肩负起了这个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中国青年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奋进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和中国担当。在这场战疫中中国青年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信无论多大的灾难、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和社
  • 2020-03-16
    3月14日上午,西华大学全体校领导带队组织开展了一场“校园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师生员工齐心协力,两个多小时的劳动让西华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此事受媒体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经济在线、四川工人日报51网、四川之声等媒体对此纷纷作了报道。相关链接如下:中国新闻网:四川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为防控疫情营造良好环境http://dw.chinanews.com/chinanews/content.jsp?id=9125242classify=zwpageSize=6language=chs中国经济时报:让校园更加美丽!西华大学:组织在校师生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