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25-05-28
    精准画像 价值引领 为思政教育装上“数字引擎”
  • 2025-09-10
    “中国教育报”9月10日以“西华大学:面向四未来构建教师发展新生态”为题,对我校教师发展新生态构建路径和成效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2025年,国家教育部门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提出要“培育未来教师、打造未来课堂、建设未来学校、创设未来学习中心”。在2025年8月举办的第五届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四未来”频繁出现,体现出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的趋势。自2016年以来,西华大学持续立足西部教师教学能力升级需求,依托教改项目“‘智能+’时代下高校‘三元融合’的数字化转型研究与实践”“基于教学正念工作坊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工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在不断迭代完善下,逐步构建起AI赋能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服务新生态,通过“需求驱动—课程重构—学科整合—中枢建成”四阶模式,建成“1—10—100”未来学习中心。依托AI模型动态分析880万项岗位数据,推动课程与产业动态对接,整合学校3338门课程知识图谱,部署50余个智能工具支持教师研修与教学创新,打造了初级阶段的未来课堂。新生态的构建进一步推动了教师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研究,助力教师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获
  • 2025-09-04
    “成都日报”9月3日以《西华大学教师彭必友:“这是最高褒奖,更是鞭策!”》为题对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彭必友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进行了采访报道,报道全文如下:“作为一名高校材料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能受邀现场见证盛会,是我无上的荣光。”9月3日,西华大学教师彭必友受邀前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观礼。“阅兵场上,大国重器熠熠生辉,其背后是材料性能极限的不断突破与制造工艺的精益求精,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无数同行者伏案科研、教书育人的身影正与之同频共振。”彭必友表示,个人的奋斗微光,终能汇入国家发展的璀璨星河。彭必友在西华大学从教二十载,始终坚守教育一线,以满腔热忱投身于教育事业,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改革,获得过众多荣誉,包括“四川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等。在学生眼里,彭必友不仅仅是一名专业教师,更是同学们逐梦旅途中的伯乐,在学业、就业、创业上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陪伴。站在大会现场,彭必友的自豪之情,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澎湃激情与坚实力量,“这份经历是对我过往工作的最高褒奖,更是对未来征程的鞭
  • 2025-08-27
    “四川党建网”8月21日以“在水堰口村,我与乡亲共同走过的日子”为题报道了我校派驻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水堰口村第一书记刁成豆的驻村经历,报道全文如下:汽车沿着山路盘旋,窗外的风景从城市楼宇逐渐变为田野农舍。我的心情交织着期待与忐忑——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023年7月,初到水堰口村的那个下午,我放下行李便立即跟随村“两委”走访。陌生的村庄、陌生的面孔,却将成为我未来工作生活的地方。我深知,只有真正走进这里,才能更好地为这里做事。用心,才能走进心里起初,村民们看我的眼神好奇中带着距离。晚饭后散步时遇到劳作的村民,我主动上前帮忙,回应虽礼貌却总隔着一层什么。转机发生在一个暴雨将至的午后。看见青叔忙着抢收晾晒的谷子,我冲过去一起忙活。雨点砸下来时,最后一筐谷子正好收进屋内。青叔擦着汗笑道:“小伙子,要不是你,这季收成可要糟蹋了。”自那以后,他见了我总会热络地打招呼,其他村民也逐渐对我敞开心扉。为精准掌握每户情况,我们制作了详细的脱贫户档案。白天走访,晚上整理,从听不懂“龛鸡(当地方言,意为养鸡)”闹笑话,到能用方言和乡亲拉家常,我在接地气的工作中真正接了地气。产业,叩开致
  • 2025-07-16
    7月16日,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陈睿老师撰写的《以文商旅体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全文刊载在《成都日报》当日第六版(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专栏)。全文如下:成都,是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江山之雄、文物之盛”“万商之渊、千年商都”的美誉,拥有古蜀文明、三国文化、熊猫文化、“都江堰-青城山”双遗产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是成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7月11日举行的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成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目标,为未来发展设定了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既立足当下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量化指标,为各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奋斗方向,有助于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基本路径以品牌塑造释放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加速推进“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品牌塑造,全面提升城市影响力。品牌体现城市的独特价值与形象,是城市竞争力的集中呈现。成都提出持续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其中,“公园城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的战
  • 2025-07-15
    “光明日报”7月14日以《“数字思政与思政引领力”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召开》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7月12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西华大学主办的“数字思政与思政引领力”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召开。来自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司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作大会主旨报告。他说,教育强国建设构成思政引领力的基本视域,从本质上看,思政引领力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时代新人培育、社会文化发展、教育强国建设以及治党治国实践中作用的系统性表达。数字时代的思政引领力建设要遵循信息技术应用规律、主体认知规律以及网络虚拟场域与现实日常生活场域交互作用的规律,助推“引领力”的导向性功能、推动性功能、评价性功能实现。要关注青年学生日常生活,把握数字时代教育对象的变化特点和接受规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会设置了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分别作主题报告
  • 2025-07-08
    6月18日,《人民网》以《“00后”大学生为乡村留张影,用镜头记录乡村新貌》为题,对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思政工作创新实践进行了报到。介绍了学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相关举措,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运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人文关怀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担当。报道全文如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图景中,文化振兴不仅是凝聚人心、涵养乡风的关键维度,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筑牢精神根基的“源头活水”。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精髓,主动扛起高校服务社会重任,以一场名为“绘美筑梦”的公益行动,将艺术之力注入学校定点帮扶点南充龙蟠镇下院山村、水堰口村两个充满希望的乡村土地。镜头里的思政实践绝非简单的“送文化下乡”。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了解到乡村老人这一群体在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其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被影像记忆所忽视的个体尊严与情感慰藉——成为乡村发展中亟待填补的“被遗忘的角落”。因此,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连续三年,携带着专业设备奔赴龙蟠镇乡村。他们将废弃医务室改造成临时摄影棚,每一处精心布置的背景布、每一次闪光灯的亮起,都是给从未认真照过相的老人们补上迟到的“人生仪式”。此
  • 2025-07-06
    7月4日,美术与设计学院屈立丰教授受邀在《文艺报》“艺术评论”版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专栏发表研究中国动画电影史的学术文章《探古寻新迭代生长——中国百年动画在重述经典中走向民族化与现代化》。文章内容如下:探古寻新迭代生长——中国百年动画在重述经典中走向民族化与现代屈立丰中国动画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蕴藏民族文化基因的神话一次次被动画重述,《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宝莲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国奇谭》《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些新神话动画经典构成了中国百年动画史的一块块里程碑,彰显出中国一代代动画人始终立于时代需求,根于传统文化,笃于艺术创新,成就了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历久弥新。中国早期动画的发展图存商业动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电影工业中动画电影的主要类型。杨左匋、黄文农、秦立凡及万氏兄弟等中国早期动画家在1922年至1926年间推出一批“突梯滑稽”“新颖可噱”的商业动画短片,赢得国内(特别是上海)和海外观众的交口赞叹,是中国早期民族电影工业中的一道风景线。20世纪30年代,抗日烽火改变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形状,中国动画人朝着两个方向谋求发展图存,一是投身动画抗战短片的宣传
  • 2025-07-04
    “川观新闻”7月3日以“市州观察丨雅安迎汛期,基层防灾减灾‘上科技’”为题作了报道,其中采访了我校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舒志乐关于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相关内容。报道链接如下:https://cbgc.scol.com.cn/news/6469365?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751589042277报道内容同步刊发在四川日报7月4日版面,四川在线和川观新闻客户端同步推送新媒体版本稿件。四川日报
  • 2025-07-03
    “中国教育报”5月25日以“西华大学: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路”为题,对我校数字化转型发展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党和国家近期对教育数字化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描绘了清晰蓝图,也为地方高校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突破传统信息化建设的局限,实现从“工具赋能”到“生态重构”的转型跃迁指明了方向。西华大学以“全光网络筑基、数据中台通脉、AGI数智赋能”,探索出一条基础设施升级、数据价值释放、创新场景突破、数智生态重塑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全光筑基:新型信息化基座支撑数字化转型  面对多校区协同发展、教学科研需求激增的挑战,西华大学确立“网络先行、全域覆盖”的建设理念,构建起“云—边—端”协同的新型基座。采用以太全光网络技术,实现教学区万兆入室、办公区千兆到桌的接入能力;动态调配带宽资源,满足教学直播、虚拟仿真等场景的高并发需求。部署新一代无线网络,通过智能漫游与信号优化消除传统校园网络覆盖盲区,移动终端接入效率提升显著。校园一体的全光网络带来“安全、便捷、高效”的全新接入体验,入选中国建筑业协会《智慧园区以太全光网络建设技术规程》一类案例(全国十项),有力支撑学校数字
  • 2025-06-30
    近日,西华大学文学院应届毕业生温雪梅在毕业之际,收到一张来自鸿鹄教育集团的聘用通知书,实现“毕业即就业”,“两年前,我在校园进入‘鸿鹄班’,提前参加关于私立学校教师岗位的培训、实习,今天终于入职啦。”温雪梅所说的“鸿鹄班”,是鸿鹄教育集团与省内近10所高校联动的“教师提前培养班”。鸿鹄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鸿鹄班”针对大二、大三以及研一、研二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和实习的方式,提前为民办高中教师岗位储备人才,近年来已通过“鸿鹄班”招聘高校毕业生800余人,既为鸿鹄教育集团输送优质师资,助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成都市青白江区鸿鹄高级中学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公办教育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据了解,鸿鹄教育集团是一家民办教育集团,成立于2020年6月,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南总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目前,该集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邑县以及德阳市、资阳市、达州市、自贡市等地已建立运营7个校区,涵盖K12及国际学校业务,在校学生超过1万人,教职工2200余人。资阳市鸿鹄高级中学达州市鸿鹄高级中学6月26日,在鸿鹄教育集团旗下的成都市青白江区鸿鹄高级中
  • 2025-06-23
    “川观新闻”6月20日以“如何提升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预警能力?这场圆桌会给出答案”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如何提升山洪泥石流短临预警能力?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又能发挥何种作用?6月2日,四川省第四届防灾减灾专家圆桌会暨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代表齐聚西华大学,探讨交流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的新情况与新对策。四川省第四届防灾减灾专家圆桌会现场找痛点:不同部门间数据难共享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较多的省份之一,呈现出灾频、灾急、灾重的特点。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和完善监测预警手段都十分重要。然而不少专家指出,当前灾害监测“数据源头多、信息难共享”的问题较为突出。“灾害相关数据资源分散于多部门、多机构,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跨行业的综合应用难度较高。”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立娟举例,山洪和地灾的监测预警数据分别归集于水利和自然资源等部门,而救援物资等数据又在应急部门,不同部门间的数据没能及时共享,不仅影响了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的协同效率,还抬高了灾害防范研究门槛。怎么办?王立娟认为,可以依托大数据管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