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会议在西华大学召开

作者:周雨童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2

10月19日,由西华大学与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会议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召开。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西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郎方年,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会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颖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

郎方年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认识并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引领与赋能,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抉择。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学界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

西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郎方年致辞

蒋永穆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多维度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一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拓展人工智能与低空技术等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场景,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二要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要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乡村文旅”等新业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会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由西南石油大学社科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怡男教授主持。杨颖教授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农业未来》为题,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他认为,当前农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新质生产力是破解农业难题、应对双重挑战的必然选择。应从“多元价值、高质量基调、高效能落脚、创新主导、高科技支撑”维度定义新型农业,应着力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价值的多元叠加。针对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主体意愿不足、技术落地难、要素供给断层、数据孤岛、科技投入不足等现实困境,应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孵化农业新业态、建设全产业链、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四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农业实际问题,以新质生产力开启农业强国建设的新窗口。

杨颖教授作主旨报告

董慧教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治理》为题,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治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指出资本治理在资金与技术层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资本治理模式不断创新。董慧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治理,为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要凝聚价值共识,把握资本治理节奏,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资本治理制度环境,实现人民主体性和资本工具性相统一,既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又控制它的消极作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董慧教授作主旨报告

蒋永穆教授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题,提出“生态环境”既是生产力要素,也是生产力总体。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激发了农业现代化新动力,铸就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更引领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纪元。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他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破除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认知困境,在保护中发展生产力;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创新乡村生态产品监测与价值核算机制,以统筹开发为关键、拓展价值实现模式,以政策制度为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蒋永穆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专家发言环节,多位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孙立冰研究员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业绿色发展》为题,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肖明辉研究员以《数字经济推动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教授以《辩证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为题,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思妤教授以《数字化转型: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特色产业融合的路径》为题,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教授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与路径创新》为题,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志耿教授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文明探源、理论寻根与路向把握》为题,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莫秀蓉教授以《农业生产力何以实现由旧质向新质的跨越式转型》为题,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罗浩轩教授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扩散进程及其影响研究》为题,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成欢教授以《银发经济下的新质生产力转化与乡村振兴》为题,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牟晓明以《“赋能”背后的“负能”: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为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总经济师兼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颖文研究员以《“十五五”时期四川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与政策取向》为题,西华大学经济学院于代松教授以《盘活乡村闲置资产 促进农村养老高质量发展》为题,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宇晗副教授以《农业数据生产要素化:问题域框架与实践进路》为题,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俊高副教授以《基于“主体-动力-条件-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机理、时空特征与实现路径——以四川成都西部片区为例》为题,西华大学体育学院陈小满副教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贵州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为题,分别作主题报告。各位专家以扎实的研究、鲜活的案例,为新质生产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既有对宏观战略的解读,也有对微观问题的回应,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

专家发言环节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当代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社会科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部经济管理论坛》等多家学术期刊的编辑与专家,与参会学者分享经验、答疑解惑,就论文选题、写作规范、学术创新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写作指导与发表建议。

圆桌论坛

本次“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会议,拓宽了研究视野,实现了跨区域、跨学科交流,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也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注入了新思维。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让新质生产力真正惠及广大人民,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责编:曾益

编审:陈彧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