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就通识课《经济的逻辑》开展集体备课

作者:毛茜、黄梅来源: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浏览次数:462

12 月10日晚,我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在腾讯会议室,围绕着通识课《经济的逻辑》开展集体备课会,团队首席教授李政军主持了备课会。

备课现场(图一)

备课现场(图二)

《经济的逻辑》是我校针对全校非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目前已经运行四轮。这次备课会从任课教师的教学总结和心得开始:王蕊老师分享了以案例引申至理论分析的教学经验,并通过分析同学们的答题情况和课程反馈,印证了本门课程着力于学科融“通”的要点;何秋洁老师在审视教学进度、内容取舍和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强调坚持用“经济学的逻辑来分析社会现象”的课程目标;黄梅老师回顾讲解市场的力量和市场的效率教学互动的经验,指出明确消费者边际价值和企业供给价格,是学生评价市场机制的标准;毛茜老师分享了生产者理论中教学的侧重点,通过以学生对图形分析和演绎学习的感受,解读和诠释对经济学“逻辑”的教学理解。

备课现场(图三)

同时,老师们也分享了自己在通识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惑,比如,必须呈现哪些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内容灵活调整的底线在哪里?课程改善过程中以什么思路增加或压缩教学内容?讲公式还是讲故事?

在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以后,李政军教授首先肯定了目前我校通识课教学取得的成绩,比如,通识课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每章一个测试使得过程性考试得到贯彻,任课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式等。针对老师们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李政军教授提出了如下建议:

1.坚持通识课不是“水课”而是“金课”的立场不能变。虽然有些同学选通识课,是因为他们以为通识课是“水课”。但是,作为任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要去迎合学生,而是要去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放水”的老师,可以在学生那里赢得尊重。

2.坚持通识课既要讲“情”,又要讲“理”,并且要以“理”说“情”。只有这样做才不失去经济的“逻辑”。经济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讲情的逻辑”,即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都要坚持能“说出来”“算出来”和“画出来”;另一个方面是“讲理的逻辑”,即从理性概念出发,讲清楚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的理性行为以及它们之间互动的结果。

3.必须考虑到选修通识课的同学学科背景多样性的特征,让整门课程,甚至每一次课都要有多条线索隐藏其间,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都能在这门课程和每次课上,找到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切合点。为此,李政军教授从经济学的特色、主题、主要结论、中国文化等多条线索,演示了如何讲好课程内容和中国故事。

4.鉴于《经济的逻辑》只有八次十六节课,必须简化教学内容。因此,课程依然保留最初确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即重点在微观经济学,关键讲清楚理性行为或者“取舍”这个概念,并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为例,从五条曲线出发,逻辑地推演出所有的教学内容。

最后,李政军教授表示,下学期只要疫情许可,他将给西华学子讲授《经济的逻辑》第一课,并建议团队任课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整理编写自己负责章节的讲义、配套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力争打造属于西华学子的《经济的逻辑》。

责编:开欣怡

编审:张雪萍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