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课,学生抢着上!

作者:翟元平 学生通讯员 冯璐 冉常宁 来源:新闻中心 西华大学记者团浏览次数:994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佐彦给人的初印象。接受访谈时,她柔声细语,举止轻缓而沉稳,面上却总是带着微笑。“我感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知道自己被学生喜欢,我也很高兴。”对于获评西华大学2021年度“我最喜欢的老师”,她坦然面对。


教学有方 点燃灵魂火焰

  “氛围轻松,内容详实有趣,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让人脑洞大开。”提到徐佐彦的课堂,2021级的李柯佳同学这样回忆道。在旁人眼中,思政课往往与“枯燥的理论”相提并论,可徐佐彦的课堂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同学们总是格外活跃。

  如何将艰涩化为有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学习?徐佐彦的秘诀是:即便是在登上讲台的前一刻,也不曾停止对课程内容的打磨。她的课件简洁美观,但内容总是会随着时事的发生而更新,网络上热议的话题、热门电视剧、经典的哲学问题或书籍中的内容都是她经常使用的教学素材。“有时在上课前才突然发现了更好的案例,我也会及时地添加进教案里。”徐佐彦这样谈到。为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共鸣,她也会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创新,以课堂上的知识为引子,由点及面不断地拓展开,敞开心扉与同学们交流学业规划和人生指导上的方方面面。

  她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专业的狭小空间,强调跨专业、跨学科看待问题,要敢于质疑权威,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比起解决问题,徐佐彦认为课堂更该是提出问题的地方:“一个同学如果能积极思考问题或怀有批判之心,那么是很容易被引入课堂的。”而在课堂的呈现上,她也作了诸多探索:开展辩论比赛、举行猜词游戏、请高年级学生为大一学生作演讲……种种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构成了独属于她的别样风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自己能在理论上有更宽广的视野,那么对学生来讲一定是件好事。”徐佐彦坚信。为此,十分看重老师学科素养的她,为了有更坚实的专业基础,会多方面读书来汲取学科的前沿知识,达到“教学相长”。

  真诚,是徐佐彦对课堂的执念。“所谓真诚,就是不对学生说假话。”课堂传授知识的目标才是第一性的,她不愿“为有趣而有趣”。当学生对部分晦涩的理论望而兴叹时,徐佐彦也会语重心长地劝勉同学们:“爬坡的过程必然辛苦,同学们一定要坚持。”当有人对她的课程提出反馈意见时,她也耐心接受并时时自省,不断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改进。


孕育桃李  摆渡人生长河

  课堂之外的徐佐彦,倒像个活泼的顽童,很能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不仅偶尔应下学生们网球场上见高下的“战书”,在“整蛊”学生方面也颇具心得。即便平时与学生们私交甚好,但一旦站上讲台,徐佐彦就对课堂设定了严格要求。

  “我所能做到的是将学生基础夯实一点,在这上面我有自己的考量。”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平时安排作业时,徐佐彦会用提问、考试这些“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去督促他们学习。她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不受他人看法的影响。“我想,多年以后,当学生在需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能记得就好了。”徐佐彦感慨道。

  书本上的知识需要实践才能领会其中真正的道理。对此,徐佐彦反复强调:“大学生要把手‘弄脏’!”她十分清楚,学生在学校里能学习很多宏大的理论,可一旦回归生活,却往往很容易对身边那些微观具体事物视而不见。如果要将理论转换为自己的信念,那么唯有实践。她用马克思的话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学生不要停留在书斋,要看到在自己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中发生的问题,找出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去学习、去分析、去阅读、去思考、去改变。

  徐佐彦对学生的启发也是多方面的。“以前我的文风浮躁,读书尚少,徐老师就给我推荐了一些其他风格的书籍和电影,让我从中揣摩写法、思考文章的结构走向以及里面人物的必然结果,这帮助我打开了自己。” 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胡桂银同学对此深有感触。“虽然只和徐老师在《哲学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上相处了八周,但她在一次课上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达则独善其身与穷则兼济天下’的辩论与理解,至今仍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态度。”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胡欣雨同学说。

图片

  而对2021级思政专业的同学而言,徐佐彦的其中一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提议同学们在电脑里存一个文件夹,坚持记录每天的所获,等到走完这四年回头望去时,才不会觉得虚度了大学的时光。“翻看笔记,课堂上的时光总会历历浮现在眼前。”2021级曾琳说,“徐老师的教诲令我受益匪浅,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会永恒保存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最后一节课,下课后我走出教室,发现大家都没有离开,他们每个人都抱了我一下,才各自散去。还有一次,学生送我一个笔记本,本子上记录着每位同学留下的一段话,这个本子我留存至今。”在分享与学生相处的暖心瞬间时,徐佐彦的思绪飘回到了很久以前。

  “我很喜欢与学生交流,我们之间交流问题、彼此分享,当我看到这些年轻人能及时做出反馈时,我感到很愉悦,这种年轻的知性,便是我理想的大学。”时光荏苒,校园里的花谢了又开,徐佐彦像是一棵繁花纷飞的树,看着学生们从远方而来,撷取树下的花瓣,又去往远方。这些故事的具体细节,早已模糊在岁月的洗涤中,但其中的情感却难以在她心里磨灭。


博学笃志  寻觅诗与远方

  有人把读书当作装饰,有人把读书作为闲余的消遣,有人把读书视为职业的需要。而徐佐彦说:“读书是我的嗜好。”当指尖摩挲过书页,油墨的香气随着轻微翻页的声音飘进鼻腔,这一天中最宁静的时刻,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文字上跳动着文明的火种,为徐佐彦照亮了一片未知,在这块滋养心灵的桃花源,她自能涵泳优游、从忙碌的生活和浮躁的情绪里暂时抽身,觅得平静,寻回深厚的乐趣。

  学问不止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学科分野严明,但其中事理却彼此息息相关,大多可以触类旁通。故此,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徐佐彦并不囿于专门的学问,政治、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文学都有所涉猎。她时常教导学生要先博学而后守约,各门类的经典书目都要有所了解,否则艰深的理论只能浮于表面,而不能和现实紧密联系。徐佐彦谈道:“通过阅读《悲惨世界》就能很好地理解无产阶级革命,知道冉阿让这样的人物在法国革命前是一个怎样的生存状态,我们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马克思的理论能有那么大的感召力。”她说。

  在与徐佐彦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于阅读的热爱,和她希望更多青年人加入阅读行列的热切。在线下,她牵头思政系的教师开办了两个读书研讨会,一个面向思政系学生,一个面向选修了《哲学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校内同学。后者名叫“西西多思”,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带领读书会成员们一同解读哲学原著。而对于命名的巧思,徐佐彦愉快地分享到,是将“西西弗斯”这一经典哲学人物形象和“西瓜籽”结合而来的趣味,寓意着在阅读中保持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徐佐彦笑颜逐开,“如果可以,我想把它做大,不止于《哲学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而是把它变成一个西华的传统。”她期待着,在未来能有更多的同学一同加入阅读的行列。

  对于当下学生对阅读短期效益不显著的焦虑,徐佐彦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的总账,把过去无数人辛苦换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因为沉重,所以需要用更多时间消化,而它总会在未来某个时候帮助你表现得更出色。走这样学问征途上的万里长征需要人‘做好充足的准备’,可如果始终无法与自己的心灵和解,那么用阅读的时间去学一项技能也未尝不可。”

  虚怀若谷,勤学躬行。徐佐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用真诚践行着教育者的誓言。“我将怀着一份静气踽踽行走,在春风冬雪、夏雨秋霜中温柔地躬耕着讲台,也坚持地追寻着理想中的自己。”她说。

责编:

编审:王舒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