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桥梁工程青年博士学术论坛系列报告

作者: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来源:西华大学发布时间:2023-06-26浏览次数:579

报告主题:道路与桥梁工程青年博士学术论坛系列报告

报告人:陈慧芸、邹宇、杨凯、潘皇宋、侯瑞彬

报告时间:2023年6月28日14:30

报告地点:郫都校区6C119

主办单位: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主题1:岩溶区嵌岩桩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报告人:陈慧芸

报告人简介:

陈慧芸,女,汉族,中共党员,岩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地区桩基础工程、特殊地基处理。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主要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10余项。

报告内容简介:

全球岩溶分布广泛,公路桥梁桩基多穿越岩溶发育区,基桩穿过溶洞时,承载特性受到较大影响,使得嵌岩桩-岩土体-溶洞相互作用复杂、穿过溶洞嵌岩桩承载特性与荷载传递机理不明。此外,在目前工程实际中,地勘探测效果常常不尽人意,设计时溶洞处治工艺不明,缺乏对桥梁全寿命周期内溶洞溶蚀的考虑、缺乏岩溶区基桩设计计算方法与关键参数取值研究,在设计中存在极大盲目性,岩溶发育区公路桥梁桩基础的安全性有待商榷。基于此,开展岩溶区嵌岩桩竖向承载特性离心模型试验,以期探明岩溶区嵌岩桩承载机理,为类似桩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主题2:预制节段装配式桥梁新型接缝剪切性能研究

报告人:邹宇

报告人简介:

邹宇,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混凝土桥梁精细化分析与设计、装配式桥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桥梁轻型化快速建造技术、桥梁结构智能设计与建造等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多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4篇(SCI/EI共11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报告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快速施工桥梁(Accelerated Bridge Construction,简称ABC)正成为热点,并得到行业层面较为积极的推动。ABC桥梁强调桥梁结构的所有构件均采用预制方法,故又称为全预制施工方法。它将整个桥梁划分成若干构件,各构件均移至场外预制工厂中提前预制完成,然后运输至现场拼接。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快桥梁建设速度,保障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既有交通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报告针对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量大面广”的装配式T梁展开介绍,主要包括:节段梁划分的方式,接缝剪力键的设计,接缝的传力机制,接缝的破坏模式及抗力计算方法。

 

主题3:软岩大变形隧道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衬砌力学特性

报告人:杨凯

报告人简介:

杨凯,工学博士,讲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其施工控制技术、隧道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理论、钢纤维混凝土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

报告内容简介:

钢纤维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可靠的耐久性,广泛应用于隧道与地下工程支护结构中,尤其适用于变形量大、自稳性差的软岩大变形隧道。为促进钢纤维混凝土在软岩大变形隧道的应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钢纤维特征参数对混凝土衬砌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大变形条件下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衬砌与围岩压力相互作用的力学响应。

 

主题4:电力隧道渗漏水仿真分析及防治方法

报告人:潘皇宋

报告人简介:

潘皇宋,工学博士,讲师,现就职于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本人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兴趣:利用理论、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岩土工程问题,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方向:隧道工程、地下工程、基坑工程、地基及基础工程、边坡地质灾害。目前已参研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3项,于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报告内容简介:

国内外现代化大都市的电力输送已大范围采用地下电力隧道替代架空线路,电力隧道多处于建筑群间浅埋土层中,周边环境复杂,且电力隧道横截面积相对较小,纵向狭长,内部存在高压电,检测检修不方便,这使得电力隧道的结构渗漏病害与交通隧道存在差异。报告基于电力隧道渗漏水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探讨电力隧道渗漏水时空演变特征、电力隧道渗漏对周边环境影响,总结电力隧道渗漏水防治方法。

 

主题5:以VS30为参数的地震动预测方程研究

报告人:侯瑞彬

报告人简介:

侯瑞彬,男,工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地震动衰减特性分析及地震动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竖向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其对场地效应影响机理研究》、《高烈度近断层地震动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大跨悬索桥抗震韧性评估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Bulletin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报告内容简介:

场地效应项是地震动预测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VS30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场地参数,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方程中。本报告以日本KiK-net和K-NET台网的强震动观测记录为数据基础,对场地参数VS30在地震动预测中的作用与效果进行评估,对比分析该参数与其他参数的预测效果,指出该参数用于地震动预测时的主要缺点与不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提升预测效果的方法。


责编:

编审:程访然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