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25-06-30
    近日,西华大学文学院应届毕业生温雪梅在毕业之际,收到一张来自鸿鹄教育集团的聘用通知书,实现“毕业即就业”,“两年前,我在校园进入‘鸿鹄班’,提前参加关于私立学校教师岗位的培训、实习,今天终于入职啦。”温雪梅所说的“鸿鹄班”,是鸿鹄教育集团与省内近10所高校联动的“教师提前培养班”。鸿鹄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鸿鹄班”针对大二、大三以及研一、研二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和实习的方式,提前为民办高中教师岗位储备人才,近年来已通过“鸿鹄班”招聘高校毕业生800余人,既为鸿鹄教育集团输送优质师资,助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成都市青白江区鸿鹄高级中学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公办教育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据了解,鸿鹄教育集团是一家民办教育集团,成立于2020年6月,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南总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目前,该集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邑县以及德阳市、资阳市、达州市、自贡市等地已建立运营7个校区,涵盖K12及国际学校业务,在校学生超过1万人,教职工2200余人。资阳市鸿鹄高级中学达州市鸿鹄高级中学6月26日,在鸿鹄教育集团旗下的成都市青白江区鸿鹄高级中
  • 2025-06-23
    “川观新闻”6月20日以“如何提升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预警能力?这场圆桌会给出答案”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如何提升山洪泥石流短临预警能力?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又能发挥何种作用?6月2日,四川省第四届防灾减灾专家圆桌会暨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代表齐聚西华大学,探讨交流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的新情况与新对策。四川省第四届防灾减灾专家圆桌会现场找痛点:不同部门间数据难共享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较多的省份之一,呈现出灾频、灾急、灾重的特点。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和完善监测预警手段都十分重要。然而不少专家指出,当前灾害监测“数据源头多、信息难共享”的问题较为突出。“灾害相关数据资源分散于多部门、多机构,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跨行业的综合应用难度较高。”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立娟举例,山洪和地灾的监测预警数据分别归集于水利和自然资源等部门,而救援物资等数据又在应急部门,不同部门间的数据没能及时共享,不仅影响了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的协同效率,还抬高了灾害防范研究门槛。怎么办?王立娟认为,可以依托大数据管
  • 2025-06-19
    6月18日,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胡大海博士与潘殊闲教授联合署名的文章《构建科学化适老化的健康传播生态》全文刊载在《成都日报》(理论版)。版面截图【文章摘要】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这不仅是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执政根基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细分领域,老年健康传播已超越传统公共卫生范畴,成为关乎国家治理能力、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命题。老年健康传播不仅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还是企业和社会机构撬动万亿级市场的战略支点,传播健康资讯、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此,我们要从市场需求、技术赋能等维度发力,构建科学化、适老化、可持续的老年健康传播生态,促进银发经济良好发展,助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媒体报道链接如下:成都日报:构建科学化适老化的健康传播生态https://www.cdrb.com.cn/epaper/cdrbpad/202506/18/
  • 2025-06-05
    2025年6月4日,《人民网》四川频道以“两校马院携手共建,共谋思政教育新发展”为题,报道了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联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数字党建云共建,智慧思政新课堂”主题支部共建活动的有关情况。全文如下:两校马院携手共建,共谋思政教育新发展5月29日,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联合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数字党建云共建,智慧思政新课堂”主题支部共建活动,两校5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活动伊始,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宗灵带领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观学院,在“i思政”大模型实验室,研发团队现场演示了该系统的核心功能,并围绕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展开研讨。在“5R”智慧思政实验室,师生通过VR智能头盔与全息投影系统,深度体验该校马院自主研发的“5R+智慧思政平台”,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党史、红色纪念馆等数字化红色资源立体式、沉浸式、体验式进行了智慧化学习。在理论宣讲环节,两校党员代表针对智慧思政、数智赋能等进行了主题理论宣讲。西华大学罗灿同学结合数字媒体技术解析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电子科技大学
  • 2025-05-28
    精准画像 价值引领 为思政教育装上“数字引擎”
  • 2025-05-27
    “在乐山现有的产业布局中,我们已经看到低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5月23日下午,举行于成都的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乐山市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秋实表示,乐山打造“智慧低空”示范城市大有可为。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秋实动能何在?李秋实介绍,四川是西部唯一跻身低空经济发展指数第一梯队的省份,成都更是中国工业级无人机的研发制造中心。“乐山独特的地理区位赋予其先天优势,能充分承接成都在无人机、航空动力等科技、人才、资金方面的辐射带动。”此外,乐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为低空经济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和深厚的农业基础更可以开辟新的低空经济赛道。在李秋实看来,乐山在150-300米的低空物流,以及150米以下的低空农业上均可大做文章。他举例,乐山是一座旅游城市,通过无人机可以把山上的旅游产品,包括一些土特产迅速地运出去。针对农业机械化率偏低的丘陵山区,也可以利用智慧无人机将农机具与机械力相结合,形成空中机器人,实现采摘、换电等作业。前景广阔,投资者接踵而至。李秋实注意到,近十家企业、超120亿元投资集聚乐山,特别是光启技术乐山106基地项目启
  • 2025-05-16
    “四川经济在线”5月16日以“印尼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揭牌成立”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适逢中国印尼建交七十五周年的重要节点,5月14日,西华大学与三一一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举行了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签约揭牌仪式。  中国驻泗水总领事徐永在印尼会场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西华大学校党委书记靳敏,党委常委、副校长费凌,三一一大学副校长多迪、伊万出席仪式。两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孔子学院中外院长及在校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西华大学校党委书记靳敏在致辞中感谢中国驻印尼大使馆、驻泗水总领事馆及三一一大学的长期支持。她说,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的成立是进一步加强两校全方位、多维度合作的新起点。西华大学将携手三一一大学,全力建设好、运行好、维护好“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印尼教育、科研和人文交流合作平台,依托孔子学院更好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为推动构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一一大学副校长伊万感谢西华大学一直以来的互助互信。他表示,作为两校多年合作的重要成果,“三一一大学中国中心”的落地离不开中国驻泗水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中心将成为印尼师生了解中国文
  • 2025-05-16
    “教育导报网”5月15日以“将党课融入田间地头,西华大学推动“党建+专业”深度融合”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近日,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组织师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代表一百余人赴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以农事实践、产业调研、艺术创作、健康义诊等形式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此次系列活动将党课融入田间地头,推动“党建+专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力量。师生们在驻村工作队带领下,深入下院山村的水田中开展插秧实践,村里农技能手现场向师生示范标准化插秧技法。“我们希望通过脚沾泥土的沉浸式劳动教育,培育青年学子知农时、懂农事、体农情的务实品格。”据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杨静东介绍,学校希望以务实、接地气、暖人心的方式,引导师生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中读懂中国大地。在龙蟠镇水堰口村党群服务中心,龙蟠镇党委书记孙伟向大家介绍西华大学近年帮扶成果。活动现场,他以“乡村发展何为”为题给师生讲授微党课,带领师生参观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顺成蚕桑园。西华大学驻水堰口村工作队带领师生走进桑园开展采摘实践。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还为当地留守老人公益拍摄肖像照
  • 2025-05-09
    “中国教育报”3月23日以“多维发力 推进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为题,对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教育革新实践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为解决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融合本土文化,为音乐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提出改革方案:在地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创新  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出“扎根本土、拥抱科技”的改革方案。在课程内容上,倡导将地方音乐资源纳入教学体系。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联合民俗学者建立“川西非遗音乐数据库”,学生在“曲式分析”课程中解析音乐的结构特征,在配器课上尝试用现代技法重构川江号子。这一改革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创作视野,更强化了其文化认同。近年来,多部学生参与创作的作品获得各级奖项,其中,混声合唱《羊角花开》荣获金钟奖优秀作品奖;歌曲《扬鞭策马追梦忙》成功入围“中国梦”新歌展播第二期。  科技赋能为教学效率提升注入新动能。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作曲教学,
  • 2025-04-29
    “中国教育报”4月20日以“依托AI技术 培养数智化管理人才”为题,对我校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为应对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管理人才培养带来的全新挑战,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积极行动,依托西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数智化管理人才‘1243’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和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业财数’融合的财会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三制模式”,着力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数智化管理人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融合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学院融合OBE理念,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管理,确保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目标明确、可衡量,持续改进不断优化。  一是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再凝练,根据管理学中的动态适应性原理,借鉴“三大理念”,加强培养主体与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同步性,在分析现状、识别痛点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厚基础、强融合、重实践、促创新。二是数智化管
  • 2025-04-28
    “川教观察”4月26日以“指尖绽繁花 美育启新程”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内容如下:媒体报道链接如下:川教观察:指尖绽繁花 美育启新程http://www.sctv-8.com.cn/_wx/_wx_home_news_i.aspx?iid=638812028040248194said=636758887153726900
  • 2025-04-09
    【中国教育报】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装备制造人才作者:郑宇 张均富 徐全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5-4-8近年来,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勇立潮头、砥砺前行。作为学校历史底蕴最为深厚的学院之一,矢志不渝地怀揣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建校初心。当前,学院紧跟时代步伐,以“立足西南、服务产业、面向国际”为发展定位,构建“本-硕-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智能制造为核、农工交叉为翼”的学科发展格局。面向国家“制造强国”“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机械工程学院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国家一流学科为目标,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五育并举”赋能人才培养,以锐意进取之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所开展的创新工作和取得的系列成果,彰显了西华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非凡成就。“中国教育报”4月8日以“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装备制造人才”为题,对我校机械工程学院人才培养育人体系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在教育革新与产业升级深度交融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成为时代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教育部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西部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