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24-11-29
    “教育导报”11月29日以“西华大学以“西华易班”数字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智慧育人体系—— 大数据助力“大思政”育人”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大学生入党流程有哪些?”“能不能提供水利水电专业的学习规划?”“校园一卡通如何充值?”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西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兰泓剑就会询问“西华易班AI助理”。“有问题找‘西华易班’,这已经是同学们的共识。”兰泓剑说。在西华大学,“易班”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思政信息、文化活动发布的“窗口”。经过迭代升级的“西华易班2 .0”已经成为集党群服务、学生工作、教学管理、思政教育、 AI伴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育人平台。“‘西华易班’不仅成为师生在校生活不可或缺的帮手,也在丰富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体系,铺开了学校网络思政启智润心的新图景。”西华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莉说。重构在校生活深化“三全育人”“没有想象中新生报到的排队登记,入学时,我提着行李直接就到了寝室。”兰泓剑说,入学前,他按照指引注册了“西华易班”数字平台,不仅线上办理了入学报到手续,自动进入了班级群,还收到学校环境、办学特色、专业先导课、
  • 2024-11-26
    “中国教育报”11月26日以“西华大学:深化综合改革,促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近年来,西华大学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位授权体系日益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深受社会认可,蹚出了一条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硕贯通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  推进本硕课程一体化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为试点,探索建立本硕连贯的教学体系以及一体化的考核机制,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依托国家级别线上一流课程“中华法文化的制度解读”,探索本硕共享线上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硕共建教学团队,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加强本硕导师协同育人。硕士生导师积极担任本科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本研组团参与科创活动成为常态,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银奖2项、铜奖9项以及省赛金奖24项、银奖31项、铜奖39项。积极开展本硕贯通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2021年荣获的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均由硕士生
  • 2024-11-18
    “人民网”11月15日以“从李冰治水的故事入手:专家解读《蜀道》蕴含的“天府之国”魅力”为题对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钊老师进行了采访报道,报道全文如下:近期,四川省歌舞劇院出品的舞蹈詩劇《蜀道》正在進行首演前的排演,其中對李冰治水的故事進行了舞台化的呈現。四川省李冰研究會副秘書長、西華大學副教授李釗近日接受記者採訪,從李冰治水的故事入手,解讀《蜀道》蘊含的“天府之國”魅力。目前,學界主流認為,2000多年前,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進入蜀地開啟治水之路。李釗介紹,李冰之前,蜀地以大禹“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等為集中代表的岷江治理經驗,為李冰率人修建都江堰提供了經驗和水利技術上的支持。“都江堰是一個集防洪、灌溉、交通於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體系,分為渠首工程和航運灌溉系統兩大部分。在都江堰建設過程中,李冰首先對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進行了全面勘察,遵循蜀地優秀水利傳統,率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治水活動,最終成就都江堰。”李釗介紹,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位一體、首尾呼應,相輔相成,從而使堤防、分水、引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保証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 2024-11-13
    “四川新闻网”11月12日以“11月12日至12月10日 去西华大学看2024年四川省高校师生摄影大赛摄影展”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11月12日,由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指导,四川省摄影家协会、西华大学工会主办,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追光校园,定格岁月”——2024年四川省高校师生摄影大赛作品展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第四教学楼大厅、艺术大楼C区大厅举行。展览时间为11月12日至2024年12月10日。教工普通组 一等奖 《最可爱的银龄老师》 西昌学院 黄晗  记者从大赛组委会获悉,“追光校园,定格岁月”——2024年四川省高校师生摄影大赛自7月15日启动征稿,至10月7日24时截稿,受到广大师生摄影者的踊跃参与,赛事共计收到省内66所高校教师、学生1239件摄影作品。学生普通组一等奖《青春接力》西南科技大学 钱天瑞  经专家两轮评审,最终确定149件作品获奖(入选),其中教师普通组、手机组共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入围奖51名;学生普通组、手机组共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入围奖68名。获奖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了校园风光、课堂教学、学术科研、师
  • 2024-11-01
    10月29日,“中国日报网“以“东西部高校协作推动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创新发展“为题作了报道,摘要如下: 近日,由东西部10余所高校共同承担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西部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开题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该课题由西华大学牵头,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江苏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东西部高校协同开展研究与实践。多位专家针对东西部工程教育的各自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重新审视当前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挑战,特别是面对全球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如何推动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这次开题研讨会不仅汇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也为东西部工程教育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媒体报道链接如下:东西部高校协作 推动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创新发展 - 中国日报网
  • 2024-10-29
    “教育导报网”10月29日以“2024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首届智能载具与低空空域管控论坛在蓉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教育导报》讯(叶勉 记者 张玥)近日,2024(第七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首届智能载具与低空空域管控论坛在成都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发展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针对低空经济中各类智能载具的设计与研发、低空空域数字化与智能化管控等相关研究领域,涵盖载具总体设计、混合动力系统、智能航电系统以及空地立体交通管理等关键技术方向,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报告。专家报告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学军以《基于低空智联网的低空空域管控》为题,分析了低空空域运行概念和发展趋势,给出了“低空智联网”的定义、框架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工信部低空智联网项目和成果。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省航空学会秘书长钟诚文作题为《eVTOL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江启峰以《智能航空混合动力》为题,介绍了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在低空飞行中的重要作用,分享了对低空经济和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深刻见解。在论坛高端对话环节,商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围
  • 2024-10-19
    “封面新闻”10月18日以“昔日学生赶高铁奔赴李水城教授讲座:有点出乎意料|名人大讲堂”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10月18日,名人大讲堂“古蜀文明季”迎来收官之讲,特别邀请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水城,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开启一场名为《人类迁徙与文化交互:古蜀文明的形成》的讲座。现场,李水城教授从人类迁徙路线的角度出发,讲述古蜀文明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从三星堆文化的特点,看到其中的人类迁徙和文化交互。“中国的文化发展与人口迁徙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李水城教授还表示,作为古蜀文明的标志,三星堆遗址揭示了长江上游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也充分展现出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与互动。讲座结束后,不少观众意犹未尽,他们也向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此次聆听名人大讲堂的感触。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水城昔日师生再续前缘:梦回课堂十余年前,李水城教授就曾在成都平原展开调查勘探,而当年陪同李水城教授参与这项调查的学生之一,便是如今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书记罗汝鹏。在此次名人大讲堂讲座当天,罗汝鹏告诉记者,之前从别人转发的名人大讲堂预告新闻里得知了本次讲座的消
  • 2024-10-17
    “四川观察”10月16日以“寻访新地名 解码现代化④青春之城 梦想激荡”为题作了报道,我校西华大学宜宾校区汽车与交通学院师生受访。报道全文如下:继续来看今天的《寻访新地名 解码现代化》系列报道。在我省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不到10年时间拔地而起一座大学城,这里人才荟萃,梦想激荡,更与长江首城共兴共荣。下面就跟随记者走进这座青春之城。记者王宇佳:这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山地与荒郊相伴,这就是宜宾大学城的“原生”状态。变化从当年开始,宜宾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动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等10所高校相继落地,在宜大学生从2.5万人增至10万人,宜宾长江大桥北端的这块指路牌一度走红网络,大学城也成为长江之畔的新地标。顺着指路牌往前走,可以看到极具现代感的教学大楼鳞次栉比,新兴产业的后备力量正在悄然积蓄。这个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是西华大学与宜宾本土企业的“联姻”结晶,在这堂汽车嵌入系统设计课上,高校教师与一线工程师轮番上台,期间还灵活穿插安排汽车转向灯实验等环节。记者王宇佳: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呢?西华大学宜
  • 2024-10-09
    “光明日报”10月9日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聚焦重要战略 为食品生物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近年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健康中国、“双碳”目标等战略,积极把握四川省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升人才专业素养,为区域食品生物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新动力。紧扣食品产业时代命题 构建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学院坚持以支撑食品生物传统产业转型、现代化产业升级、新型产业培育为导向,以提高食品生物类专业人才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相结合、行业情怀和价值引导相结合、激励创新与质量严控相结合的食品生物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本硕贯通的方式努力培养具有生产创新、设计创新、研发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推进“三全育人”试点建设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学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试点建设,打造包括专任教师队伍、思政队伍、教辅队伍在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理论研讨、重构内容、改革方法、提高素养“四维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坚持以传承和发扬我国食品生物产业的悠久历史、
  • 2024-09-30
    “教育导报网”9月30日以“AI赋能社科研究与评价天府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教育导报》讯(张雪萍 刘书亮)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人工智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领域的深入应用,9月28日,西华大学和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联合举办的“AI赋能社科研究与评价天府论坛”在西华大学召开。 会上,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分为开幕式、大会主旨报告、大会报告,以及“AI赋能社科学术研究”“AI赋能社科学术成果传播与评价”两个分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19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评价”论坛主题作了报告。他们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AI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社科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 2024-09-18
    “人民网”9月12日以“彭必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 能绽放最灿烂的花朵”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个人简介】彭必友,男,四川苍溪人,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西华大学教授,“新材料与加工”四川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四川“新工科”教指委委员、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指委等职务。负责的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的课程获国家一流课程、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正高组二等奖,获四川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担任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奋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您所在学校的发展情况。彭必友:西华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现有郫都、宜宾、彭州、人南、易三仓(泰国)5个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4.1万余人。学校入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是国家知识产
  • 2024-09-14
    “川教观察”9月13日以“西华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内容如下:媒体报道链接如下:川教观察:西华大学2025届毕业生首场秋季双选会举行http://www.sctv-8.com.cn/_wx/_wx_home_news_i.aspx?iid=638618517132529873said=636758887153726900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