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华

  • 2018-04-27
    四川新闻网4月26日以“成都市二十中与西华大学就实习基地建设进行深化合作交流”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26日讯近日,成都市二十中与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谢应光一行就双方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充分交换意见看法,畅想共建共享的美好未来。会议开始,成都市二十中副校长张劲松致欢迎词,代表成都市二十中校长胡铃冬和广大教师对西华大学人文学院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张劲松在会上介绍了二十中办学的很多独特之处:校园里勤劳的绿背心、学生音乐会、以及管弦乐团、舞蹈团等等,并向西华大学专家们介绍了二十中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还谈了教育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人才流动,专题讲座,实习场所等等,做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然后,初中语文教研组长杨松林老师根据初中语文组近几年指导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实习生的情况,向双方领导专家和在座的教师代表,回顾了西华大学与二十中建设实习基地和教学科研合作的历程,介绍了二十中作为西华大学实习基地,对实习生工作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管理模式和培训任务、以及对西华大学实习生勤奋团结,努力拼搏、不怕困难的印象。杨松林老师说明了二十中作为人文学院的优质实习基地
  • 2018-04-27
    《四川日报》4月25日以“把准乡村振兴脉络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为题登载了我校教授徐雷、边慧敏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其政策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体现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研判、新思考、新定位。我们不仅要从补短板、调结构与扩内需、稳增长的角度,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还要更进一步明晰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其实就是各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及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一科学内涵。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办法,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筑实乡村振兴基底,推进设施建设和服务均等。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学、长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障。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夯实并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根基,持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 2018-04-24
    《四川日报》4月18日“06理论创新·关注”版以“厚植天府之国本底传承巴蜀文化精神”为题登载了我校图书馆馆长潘殊闲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四川历史悠久,早在古巴国与古蜀国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古巴蜀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元。认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必须清醒认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优势和基础是什么。不忘过去,方能开启未来。四川自然生态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但追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远古时期,当初绝非宜居宜业、优居优业之地,更遑论“天府之国”。因为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岷江上游,其与平原之交的垂直落差有数千米。因此,每到雨季,成都平原就可能变成一片汪洋;而一遇旱情,成都平原又可能变成一片焦土。公元前277年,李冰作为秦国第三任蜀郡守来到四川,开始了他治蜀与兴蜀的历程。最有名的无疑是创建都江堰、疏通成都“二江”等重大水利工程,极大地奠定了成都作为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120年之后的西汉景帝时期,文翁担任蜀郡守,不仅进一步治理蜀中水环境,更重要的是兴办郡学,选派优秀学生进京深造,回来之后教授蜀地学子,改善蜀地文化生态,使蜀中“学徒鳞萃,蜀
  • 2018-04-20
    四川教育网4月19日以“西华大学拓展第二课堂育人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作了报道,报道了我校拓展第二课堂的举措和途径。全文如下:近年来,西华大学不断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重点,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项目为支撑,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的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创新育人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重视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方式创新,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为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为第一课堂建设提供有益的反馈,学校加强促进两个课堂互动,依托第一课堂建立切实有效的培训辅导体系,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组建第二课堂导师库,积极引导第一课堂教师参与“挑战杯”“互联网+”“西华杯”等创新实践活动,定期开展研究方法、理论政策与操作实践等专题分享和讨论。注重思想引领,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
  • 2018-03-29
    3月28日,《今日头条》发布了报道《来自2300年前的李冰启示录:让水文化“活”起来》,其中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我校文化产业系主任、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李钊副教授。相关报道如下:都江堰滋养了天府之国,天府文化亦在清流千里的都江堰灌溉之下,日渐丰盈。杩槎截流导流、竹笼盛石筑堤、卵石护岸、卧铁展示淘滩标准……独特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形成了一道道风光秀丽的风景线,是李冰这位蜀郡太守保留给世人的恒久宝藏。传承千年的放水节,是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传统文化活动,代表着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对这位伟大工程缔造者的朝圣和礼赞。当下,如何立足巴蜀文明,深挖天府文化内涵,让水文化“活”起来,从他的身上仍然可以不断寻求启示。了不起的节庆,了不起的中国符号《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活动。在传统社会的祭礼,仪式庄严而隆重。都江堰放水活动已传承千年,既是祭祀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同时也是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传统文化活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水为师,乘势利导,人类和水的关系亲密和谐。而放水节作为中国水文化传承的纽带,
  • 2018-03-23
    《四川在线》3月23日以“西华大学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知识产权三个本科专业”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四川在线消息(记者钟帆)3月23日,记者从西华大学获悉,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西华大学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知识产权三个本科专业。至此,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了86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备现代健康理念与健康管理特长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健康服务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健康风险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航空专业知识、适航法规、适航验证与审定技术以及适航工程管理等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民用航空、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工业企业等部门从事适航技术、适航认证、适航设计和适航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知识产权
  • 2018-03-23
    《四川新闻网》3月23日以“@高考生:西华大学新增知识产权等三个本科专业”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23日讯(记者陈淋)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西华大学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知识产权三个本科专业。至此,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了86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备现代健康理念与健康管理特长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健康服务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健康风险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航空专业知识、适航法规、适航验证与审定技术以及适航工程管理等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民用航空、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工业企业等部门从事适航技术、适航认证、适航设计和适航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知识产权专业主要是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 2018-03-14
    四川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涌现出许多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可谓名人荟萃、星空璀璨。2017年3月,四川省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成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其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四川省首批历史名人中唯一女性。我校凤凰学院李瑾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武则天相关研究,撰写了近万字的学术论文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华文化论坛》2017第11期,较系统地阐述了武则天及其文化解读,武则天的与民俗文化、女性文化、凤凰文化等关联拓展。论文发表后受到四川日报的关注,编辑主动联系李瑾老师,并于2018年3月2日在《四川日报》副刊“原上草”上头条刊登了“武则天:无字碑无言胜有言”一文,全文2000余字,文章同时被人民网转载。相关链接如下:《四川日报》:武则天:无字碑无言胜有言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302/186584.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人民网:武则天:无字碑无言胜
  • 2018-03-07
    由西华大学凤凰学院导演策划的以“启航新时代e网看资阳”为主题的资阳首届网络春晚受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此次春晚通过川报观察、直播四川、封面直播、网易直播、华西都市报微博等6大直播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超过200万人次的网民朋友通过直播观看了整台晚会,包括远在马来西亚、日本、越南以及中国重庆、上海、北京等世界各地的华人也通过网络为资阳首届网络春晚打call。晚会现场《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四川资阳市网络春晚点赞,并引用网民的留言:“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热闹非凡”“瞬间有了过年的感觉”。作为晚会总导演的凤凰学院李瑾老师介绍道:“此次晚会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主题鲜明站位高,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充分体现了网络属性,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三是此次网络春晚由凤凰学院总策划、总导演,包括晚会整体策划、节目遴选、舞美设计、视频背景,后期制作、平面设计、舞台监督、主持词撰写、主持人及颁奖礼仪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动画专业、表演四个专业的师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承担并出色完成了相应的工作任务”。近年来西华大学凤凰学院十分注重发挥传媒艺术特色学院的优势,提高师生的实践能
  • 2018-03-02
    《光明日报》3月1日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为祖国‘飞天’”为题,报道了我校79级铸造专业校友王华明院士的事迹,全文如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为祖国“飞天”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什么?奋斗是笔,绘制美好生活的底色;奋斗是海,托起驶向梦想的航船;奋斗是路,直通打开幸福的大门。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今天起,本报开设《我奋斗我幸福》栏目,约请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优秀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基层党员干部等,讲述他们在各自领域不懈奋斗的故事,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所有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跟3D打印技术的缘分,可以说是始于1989年。当时我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读博士后,采用激光熔凝手段修复发动机叶片,发现修复后的叶片性能比原来好。因为激光熔凝处理会使材料瞬间达到高温,又急速冷却,金属内部的晶体就会非常细小,化学成分更均匀,性能自然更好。当时我想,如果运用激光熔凝技术制造叶片,跟传统方法相比就会有质的提升。现在我们做的事,已经持续了20多年,就是“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
  • 2018-02-05
    中国网2月1日以“西华大学不远千里精准帮扶甘孜州巴塘群众脱贫”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中国网2月1日讯困难群众的生活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春节怎么过?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刘清友却一直牵挂在心。“我们一定要去看看,马上临近春节了,走村入户给大家伙拜个早年,相信老百姓心头也会很温暖。”说这话的,是西华大学校长刘清友。自2016年4月启动对巴塘县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以来,西华大学便和相隔千里的巴塘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校主要领导多次到巴塘进行调研,并先后派出两名干部挂职巴塘,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1月28日,西华大学刘清友校长一行工作组又到了巴塘,顾不上休息和高原反应便赶赴对口帮扶竹巴龙乡水磨沟村和纳扎西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和新春慰问工作。工作组一行在村级活动室同乡村两级干部和所有贫困户就新年新气象及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座谈。“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精准扶贫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大家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我们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会上,村干部代表激动不已。“现在的政策真的好,在多方扶持和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专合组织,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大家的生活都得
  • 2018-01-30
    新的一年,四川高校会有哪些新动向?高校如何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做贡献?2018怎么干?针对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省两会期间,四川日报记者采访了四川10所高校的代表、委员,他们都是来自各个高校的党委书记。省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党委书记就省属高校如何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接受了采访,全文如下:作为省属高校,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学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主动融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省国防科工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由省国防科工办牵头,中心组织专家团队为省委省政府起草的《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批复,四川获批全国首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参与制定省市产业发展规划及地方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对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进行验收评估;践行双创战略部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与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四川创新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未来,学校将服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四川省支柱、优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项目,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